明朝时,南京是首都,鼓楼规格极高,等级宏大。这从留存至今的台基可以看出端倪。台基城阙为砖石结构,承受了战火兵燹。今人看到的城楼尺度纤小,强基弱干。原来,上部的城楼已非明时的凤阁龙楼连霄汉。城楼因为木结构已毁于时代更迭的硝烟之中。
识得兵戈之后,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以胜利者的姿态南巡,站立于鼓楼仅存的城阙之上,举目四望,下旨树碑建楼。因此,今人看到的城楼,其实是一座碑楼,它只是为了保存康熙皇帝的御碑而营造。清朝华美小巧的御碑楼建于明代固若金汤的台基之上,此情此景,一定令当时的江南文人士子心酸不已。
时间让人忘却了忧伤,后来的人们依然称呼这座建筑为鼓楼,仿佛一切不曾发生。

1957年8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南京鼓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南京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的颜色是一种深宫朱砂的红,似乎是流血杀戮的腥腻和青春无望的凝翠的交织而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南京传递圣火火种回收仪式于5月27日在鼓楼公园举行。历史又让鼓楼看到最震撼、最不能忘却的故事。

鼓楼台基中部有三座砖券拱门,一大二小。如今不仅是交通路径,也是展厅。来往行人漫步至此,无不被展板上南京城的前世今生吸引。这座城市,和它的历史紧密相连。
展览的题目是“南京鼓楼建筑修缮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第一部分是南京鼓楼的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是建国后的修缮历程。
第三部分是修缮策略的制定。
第四部分是工程实施情况。

工程实施情况。
工程实施情况。

工程实施情况。
第五部分是鼓楼建成实景。
碑楼修缮设计图纸。
城台修缮设计图纸。
整个展览内容详尽,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可以感受到主办人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台基的南侧是正面,墙身嵌题额和两块石碑。
“重建碑楼”碑,重建时间为1865-1867年间。

碑首题额“重建碑楼”。

主持修建人的姓名依然在目,其中有两淮盐运使丁日昌、知府高梯等。
城台中心门楣题刻“碑楼”。是在那次重修中嵌制。

台基三座券洞本无门窗,为民国时期加设。城楼为重檐歇山殿堂,飞檐翘角,周有回廊。前有两座小阁为楼梯间。

置于山岗,绿树环绕,壮丽重威。

重檐歇山,江南风味。雕梁画栋,柱头施彩饰撑木,檐下垫板皆施彩绘。
仿木隔扇窗。

心如猛虎细嗅蔷薇,映衬出南京城柔情似水。

侧间券洞为楼梯间。

石砌踏步,石材表面斜划出交织的渔网纹,防滑之用。

石阶顶部用拱券,纯砖石结构,不施梁柱。

楼梯间顶为袖珍的方阁。

飞檐戗角。
碑楼光艳明亮,灵动温暖。

不远处,南京城的最高建筑紫峰大厦闯入视野。古老与现代在此相遇,互道久仰。

进入碑楼大殿,正中康熙皇帝的“圣谕碑”占据了主要位置。

御碑高过天花板,形成八卦藻井。

赑屃负重。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为根治黄河、整顿吏治来到江宁,初二登上鼓楼城台凭高远眺,纵览金陵风貌。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诫官员“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将圣谕刻石,在鼓楼城台正中树“戒碑”,为了保护碑,又在它上面建楼。此为碑楼的来历。
御碑背面。
边角刻龙。
碑首。

行龙。

有清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名字也赫然其中。

碑楼内还有一件稀世珍宝,是龙凤塔。为清代木雕,高约3.8米,六角三层十六级木制,外镀金箔,各级都有精细的雕刻寓意。整体是清代贵族的审美趣味。
木雕博古。

六根塔柱上分别雕刻盘龙,脚踏金珠。

站立塔角的是金凤凰。

板上还镂刻三国故事图案。
碑楼撑栱彩汇出云鹤。

撑木,既有结构作用也有装饰作用。
此即所谓为结构装饰。

撑木。
上层檐下明间施凤凰撑木。
凤凰。
狮子滚绣球。
倒爬狮。

亮花脊上,施仙人走兽。
这是先人理想社会的写照。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也许有人会问:鼓楼的朱砂红是一直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1960年代在鼓楼下挖防空洞,1976年,城台西南角坍塌。当时使用空心砖和混凝土地梁进行加固,墙体外抹水泥砂浆,并整体刷涂成红色。从此台基大青石不再呈现,清水墙面消失踪影。历史改变颜色。不过,如今的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色泽。历史真的是可以打扮的。
这样的鼓楼,蕴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西南角的洞口,看起来极富诗意,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有光的入口,可以通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界,周围以湖石点缀。殊不知,也许这洞正是让鼓楼变成红色的根源。

鼓楼从民国十二年辟为公园,成就了今日的格局,一直无有大变。从明朝起,南京为应天府,鼓楼在府城的中央,就一直矗立在这里。鼓楼是南京城的一块朱砂痣。

鼓楼公园的周围环形,沟通五条从不同方面过来的干道,成为不可置疑的交通枢纽。

鼓楼,南京的朱砂痣与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