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高都景德寺——盖在景德四年

标签:
景德寺正殿 |
分类: 两山两圣人 |

高都景德寺位于泽州城东的高都镇,本是千年古寺,据清朝《泽州府志》记载,景德寺始建于唐。1956年改为粮站,斗栱砖雕全被包裹起来,遂大隐于市。直到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的展开,才露出庐山真面,重回世人眼帘。

2018年6月18日的景德寺,正处于大修高潮之中。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建筑价值,入选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是南殿,为原物,重修于元代。面阔三间,前檐带廊,檐柱为石造。柱头间用阑额,阑额上施普柏枋,皆出头。柱头斗栱为单昂四铺作计心造,方栌斗,琴面昂,耍头伸出成昂状。柱间施一攒补间斗栱,瓜棱状栌斗,单昂四铺作计心造。

瓜棱栌斗。

石鼓加如意纹柱础。

明间大门两侧各有一方圆形抱鼓石。圆鼓上趴狮子,圆鼓下是荷叶向两侧翻卷形成腰鼓,再下是须弥座。

须弥座在三个立面有垂下的包袱角,这是抱鼓石须弥座与一般须弥座的显著区别。

前殿两侧为掖门,门扇安装在中间,外檐枋间施木雕陀墩。

景德寺现存两进院落。从东掖门进去后,先看到东廊房。

前殿后正重建一卷棚大殿,也许是作为未来的天王殿。

新建天王殿北立面。

中殿位于轴线上,面阔五间,单檐硬山,仰覆瓦顶,明代重修。

前檐仅施柱头斗栱,双下昂五铺作。

殿内四椽栿后接乳栿用三柱。

脊槫下有丁华抹颏栱、蜀柱、叉手。















脊槫用蜀柱、叉手,蜀柱顶施捧节令栱、丁华抹颏栱,蜀柱下施合沓与平梁相交。

柱头插栱伸入成压跳。

大内额上在减柱上部施斗栱,承托栿枋。

柱头斗栱内拽,双杪偷心,下昂上彻栿底,耍头楔入。

后檐乳栿,上施稻瓣驼峰,驼峰上置栌斗承四椽栿。

后金柱本是正殿最大的看点,如今柱身包裹着大红的对联。这两棵粗大的木柱承托起纵向大内额,为减柱造。在修缮中,两次间又后加了方柱,把减去的立柱又加上,真是天道轮回。后加柱和原来的金柱区分明显,但依然让人惘然若失。

小方柱与圆梭柱,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往。


金柱间内额上施普柏枋,枋上施栌斗。

素作柱础,也称柱顶石,也是正殿年代久远的证明。

正殿前檐用抹角石柱,柱头有重要题记,为它的建造年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此石柱刻道:“陵川县路城乡万章管南王村王纲施柱二条,男王定,孙男王玉,寺主善能,副寺善永,助缘僧甘露院主善惠,典座善云,张鼎书,石匠司理刊,泰和五年九月初一日。”

住世八十有年一切天人皆供养。

说法三百余会十方贤圣尽皈依。这颗柱头有四个字:“施主王纲”。

这颗柱身有两处题刻,一处刊于宋元祐二年,另一处刻于金泰和五年。

尹寨村河北社崔永定奉为先考崔从先妣李氏亡男元哥王男七哥施石柱顶石法堂上施粟一十石钱一贯妻司氏女子留住女子夺住女子招喜功德主讲上生经沙门福遇勾当主持寺主沙门永明元祐二年丁卯岁八月日施主崔永定石匠人司寿。

胡村上社画人校尉李珪君璋年七十六岁同长男奇次男显彩绘法堂壁张鼎书石匠司理男司琪刊泰和五年九月重阳日。

稍间石柱,亦有题刻。

移风乡招贤管下村社,施主王寿,妻景氏,男敏球,男京,孙河云,施钱三贯,镌磨石柱一条,合家永为供养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佛,十二愿成药师琉璃光佛,十万三世一切诸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兜率内宫慈氏菩萨,清凉山一万菩萨,诸佛菩萨摩诃萨,元祐二年(1087)十一月念一日建。

东稍间檐柱。

高都北社施法堂石柱一条,施主苏明、妻陈氏,长男宗儒、弟继宁、弟宗谅、弟至琦,孙永住、僧住、高住、五斤、董住,元祐二年九月初二日建。

东次间檐柱。

高都北社施法堂石柱并顶石,长平梁济刊,施主陈质、妻郭氏,长男陈闰、陈政,小叔,施主司水靖,弟司真、司全、司文,奉为先考司和,先妣李氏。施主陈顺,母高氏,妻尧氏。长男重喜,小二哥,女子妙娘,女子二姐。元祐二年丁卯岁八月日长平季,汉杰书。

阑额、普柏枋皆出头。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仲秋之吉,重修景德寺山门。

这块碑记述了景德寺的始末沿革:敕建自有周,由秦汉以来,重修于唐之大宝十三年,名寺为慈善禅院;历传至宋,又奉敕重修,盖在景德四年,遂改名为景德寺,此寺号所由来也。即至明季之万历,皇清之顺治,代有碑铭,或缺者补之,废者修之。世不乏人。况高都镇乃泽州之古郡也,而景德寺又本镇之古刹也。既关古迹,岂传至数千载后,尚可坐观其废弃,而不重为修葺耶?
正殿两旁尚存三间耳殿,经过改造,已成为办公房间。
高都景德寺,在晋东南的诸多建筑中独树一帜,有其独到之处,实为晋东南一处重要的古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