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海会寺

标签:
海会寺双塔 |
分类: 两山两圣人 |

海会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北大桥村西。这寺院创建于隋代,唐昭宗李晔赐名“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敕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时期,寺院达到鼎盛。寺院最为著名的是两座古塔,一是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的舍利塔;二是建于明嘉靖、隆庆年间(1565——1568)的如来塔,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如来塔为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尚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等古典遗构,亦足称道。

海会寺除了隋唐双塔和古老寺院,尚有一座明代创建的海会书院,为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古刹、书院,融为一体,遂为宇内名胜。

海会双塔,年代不同,形制有别,相得益彰。从远处靠近,会不断地体会到丰富的细节带来的视觉震撼。

古碑尚存,历史被保护铭记。

敕赐龙泉禅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2006年公布。

1965年5月24日,海会寺琉璃塔入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塔塔刹为铸铁宝珠式。

六角十级,每层壁面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层层皆有龛门。

在第五层,用砖头做出了把头绞项造斗栱形制。

二至四层。塔为密檐式,层层正反叠涩。

一层塔身和塔基已有部分陷入泥土之中。
前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高塔瘦俏玲珑,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塔的外观为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每层檐角悬挂铁铃。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古建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塔刹,受花、相轮、伞盖、宝珠。

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

第九层中部施琉璃腰檐仿平座。

第九层中部施琉璃腰檐仿平座。

琉璃壁画位于六层。

塔门门框、门枕皆用青石雕成,别具匠心。

门额雕菊花门簪二朵,中间为矩形浮雕云龙。

右槏柱,浮雕花卉。上有上联:金镶玉柱擎霄阙。字迹已部分难辨。

左槏柱,浮雕花卉。上有下联:宝砌瑶台当碧天。

宝砌瑶台当碧天。

浮雕花卉。

下栿。

门枕石用线刻图案。

塔内中空,塔心室为穹顶,石梯置于双筒体中间,由拱门进入。

砖制踏步,沿内外塔壁盘旋而上。

顶部为砖制券顶。

塔内壁多处布有小龛,供奉佛像,现已不存。

四层,内壁化生童子。

塔心顶皆为砖制叠涩穹顶。

塔心室四壁皆有龛洞,曾经供奉佛像。

龛洞。

四层外廊护栏是城垛式样,内施琉璃。

四层阑额浮雕。

行龙。

二龙戏珠。

仿木斗栱,龙形耍头。

琉璃堆塑画。

琉璃堆塑画。

在如来塔上,可以平视舍利塔的塔刹。

六层,斜方格窗。

十层月梁浮雕。


花卉。

踏步。

拱券结顶,是砖石结构的常见做法。

窗外,海会寺山门融入画框。

室内有壸门,本有三世佛。

三重壸门。

终于进入十层的琉璃环廊,栏杆和擎檐柱都用琉璃做成。

十层是唯一有外廊的塔层,远观塔外世界,顿觉天地开阔。顶部斗栱承托塔檐。

六抹头隔扇门,斜方格窗花。

琉璃擎檐柱计有24根,均匀地布置在环廊外围。

在如来塔十层环廊俯视舍利塔,远近高低各不同。塔势汹涌,孤高耸立。

十层每座塔门的两侧都嵌刻了一副对联,因为廊道窄小,无法细观,总之有:”面前山岳、顶上云天。“之谓。

檐柱如竹节,无论是颜色还是形状,在半空中见此绿意,令人欣喜。

琉璃栏板。

彩云捧日,这是笔者自己给想的名字。

黄鹄之志,也是笔者自己给想的名字。

俯视寺院和书院,殿阁巍峨,错落有致。

不同时代的建筑汇集,积淀起厚重的历史。

十层塔心室穹顶。

继续沿环壁石阶向上攀登,青砖涩滑,不同时代交织打磨下沉重的印记。

十一层以上,开始有塔心木柱,承托与稳定塔刹。

塔刹木柱施于砖拱券台上。

木柱伸出塔顶,将承托塔刹。

石阶至顶。

下行如探幽寻胜。

由此旁门,进入海会别院,南明张慎言避世归隐后在此读书讲学。

海会书院山门明间高起,两次间低下,砖雕饰面,琉璃瓦顶。

回望如来塔,壮美如初。

砖雕。

五铺作斗栱。

连心桥。

如来塔。

由此偏门进入海会寺。

”东开觉路“。

海会寺山门,面南背北,重楼宫殿。

琉璃影壁,后面是四大天王殿,创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1959年拆毁,近年重建。

正脊中间施三只狮子驮宝瓶。

钟鼓楼位于四大天王殿两侧。

药师殿。原为宋金建筑,近年重建。

台明角部雕花。

明间东边的前沿斗栱令栱两端被两根木柱支撑,虽然重建时间不长,木结构依然出现失稳。可见斗栱的制作很有难度。

室内六椽栿用四柱。

毗庐阁,重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59年时拆毁,近年重建,二层方形,重叠密檐,外看似三层楼阁。

毗庐阁后院,两厢配殿和正殿大多为明代遗留建筑。观音菩萨殿位于西厢,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以后历代屡有修葺。

前檐斗栱,瓜瓣状栌斗,单昂四铺作。

殿中彩绘,表现了佛教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教义,颇为生动。

补间斗栱内拽。

卧佛殿,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

斗栱,方栌斗,四铺作,象鼻昂,麻叶头。

文武圣神殿,供奉关圣帝君,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

柱础为覆莲式加石鼓。

客堂,为二层重楼。

前檐为木制栏杆,木雕精致细腻。

首层前檐用抹角石柱。

木墩雕刻。
东西经堂夹拥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海会寺里的主要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面阔五间,进深八椽。

明间补间斗栱用斜栱。

象鼻昂如花绽放。
补间斜栱。

柱头斗栱为双下昂五铺作。
方栌斗,琴面昂,麻叶头。

几形柱础。
悬山斗栱。

大雄殿为明代清官杨继宗题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

次间补间斗栱内拽,由蜀柱拉撑。

东西经堂夹拥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海会寺里的主要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面阔五间,进深八椽。

明间补间斗栱用斜栱。

象鼻昂如花绽放。

补间斜栱。

柱头斗栱为双下昂五铺作。

方栌斗,琴面昂,麻叶头。

几形柱础。

悬山斗栱。

大雄殿为明代清官杨继宗题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

次间补间斗栱内拽,由蜀柱拉撑。
内槽明间斜栱。
后一篇:「晋城」砥洎城——坩埚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