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高拱墓,偎依在郑韩故城

标签:
高拱墓郑韩故城 |
分类: 大河上下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历代宰相,可说多是杰出的人才。他们像流星一样,照亮了天空,然后便沉入大地,化为尘土。明代隆庆年间内阁首辅高拱,是河南新郑人;嘉靖四十五年,由徐阶所荐,拜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后不久,反而与徐阶渐生隔阂。隆庆元年五月辞归养病,隆庆三年冬被召回,至六年罢官。前后两次在阁时间为四年。万历元年,被张居正替代之后告老还乡,于万历六年卒,葬于新郑城北。他的墓茔就在新郑市北的阁老坟村。

顾名思义,阁老坟村就是因为高拱墓所在而兴。村庄的北部是大片农田,麦穗沉甸金黄,更远处连绵的树林土台,是郑韩故城的北城墙,高拱墓遗存就紧挨着故城的土垣。

沿田埂向前逡巡,但见墙垣下有墓碑清晰,最高大的那块便属于村里历史上地位最为尊崇的高拱首辅。

郑韩故城,沧桑而沉默,无语望苍穹,逶迤壮观。郑韩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筑而成,一般高为10米左右,最高可达16米。古老的土垣距今已迈两千年。

国保碑,凝重而忧伤,像一位遍知古今的说书人,热切地询问着来往的行者。

沿着故城墙根,蹑足潜踪,探访高拱阁老墓。

高拱墓就在城墙根下。

高拱墓现今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保护已然来的有点迟缓,但未为晚也。据《新郑县志》载,原墓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约150米,由南向北有石坊和拱形大门楼,门前有一对石狮。二门内有神道石刻仪仗。后边是拜台,左右有厢房。最后是祀祠大殿,殿后60米有墓冢,上圆下方,高8米,周长95米。冢四周有5棵柏树,意为"五龙捧寿"。如今,墓园建筑早被破坏,只剩下一抔封土,几缕轻尘。但他依然是珍贵的历史遗迹。

看着杂树丛生,无人会以为这里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明首辅的墓庐。2008年竖立的《重修高拱陵园碑记》后面,甚至连墓丘都没有。

“新郑人功之高者,莫若黄帝;业之韶者,莫如文襄;有千年之功者,享千年之祀;有百年之业者,受百岁之报。明相高拱,生于正德六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祖居高老庄村,光禄寺少卿,高尚贤之子,自幼聪颖,生性忠直。风骨伟岸,仪表堂堂。三岁善对,八岁长诵,十七岁乡试夺魁,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取庶吉士。三十岁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九岁任裕王讲读官,颇受倚重。嘉靖四十五年,因内阁首辅徐阶荐,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枢政。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元隆庆。元年,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旋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因与徐阶政见不合,退居故里。隆庆三年,穆宗召拱还阁,兼掌吏部事。继荐张居正入阁。至是,雄才伟略得以施展。拱熟读孔孟之书,精研王廷相之说,倡导务实政治,推行吏治改革,力扫官场积弊,用人德才兼备,规定官员回避本籍,五十岁以上者,不得任府州县官,主张开启海运,实行对外贸易,倡导整饬军队,实行职业化制度化管理,建立军事学校,军官从士兵中拔取,抚防相济,边陲宁谧。上述大政诸端,提高了政治效率,促进了经济进步,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边疆矛盾。拱居官清廉,隆庆四年,河南巡抚李邦珍为新郑修城,拱婉词拒绝,两次通书,恳请县令严束高氏家族,违者必惩不贷。隆庆六年,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穆宗崩,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改革仍秉拱之治国方略,公回故里,志不得酬,才不尽纾,发愤著述,有《春秋正旨》、《问辩录》、《本语》等,万历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葬于新郑县城北阁老坟村,万历三十年,赠官太师,赐谥文襄。”

另有一块《高拱之碑》,文中称高拱为“社稷名臣救时宰相”,为人峭直,有时与对他有推荐之恩的徐阶相颉颃,实乃憾事。后又与自己推荐入阁的张居正发生龃龉,致被罢官。明代官场,实乃阴险危殆之地。

想要看清高拱墓全景,就得离开故城垣,走进麦田。在麦田里北望,墓碑、树木、荒城、旷野,尽收眼底。

高拱墓前,维余三块碑。后面的树林,是墓丘,也是城垣。

墓丘封土,尚有青砖砌筑的矮墙,从青砖的体量和砌缝的有机浆料,显系旧物件。也许这是高拱墓难得的明朝遗存。

社稷名臣,救时宰相,终归于黄土。当年和徐阶、张居正的政争,现在看来是那样的无趣,似乎毫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