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额上刻:魏故陈思王曹君之神道。
神道的尽头就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语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林庚、冯沅君主编)曹植长眠的青冢。

墓冢前后人留下大量石碑,寄托心中的不尽心愿,刻有“绣虎”的石碑最为显眼。绣虎,比喻文采优美,才气横溢的人,一般指曹植。出处源于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三国曹植才思横溢,号为“绣虎”(“绣”是形容文章文采华美,“虎”是形容诗文风骨遒劲)。
曹植墓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三月。
墓体砌筑青砖保护,墓前立两块石碑。

一块为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东阿县县长立,上用篆字题刻:魏陈思王曹子建墓。

另一块石碑系现代文学家沈雁冰题字:东阿王曹子建墓。

墓冢一侧新立不少碑刻。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曹植在《洛神赋》中写下的名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东阿王曹植于鱼山闻梵天之声,乃作声,明梵呗。弘法大师空海将此传至日本国京都东寺。

鱼山龙山文化夯土台址,也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化遗址。

大清光绪岁次乙未重阳,诰授中议大夫、晋通奉大夫、赐进士出身、安徽皖南兵备道光禄寺卿衔大野姚体备吊陈思王墓碑。
曹植墓旁,建有一座碑房,年代较早。

这里原是保护曹植隋碑的房屋,现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立的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依然立在门前,名为“曹子建墓碑”。注意,碑上的“建”刻成“迠”,“墓”刻成“圶”。这是1977年12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时的用字。1978年4月教育部宣布暂缓使用二简字,1986年二简字正式废止。因此,这块文保碑也应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曹子建墓碑也称“隋碑”,现已移至旁边新建的保护屋内。

墓碑屋前有清光绪二十五年,“万古流芳”碑。
新建的隋碑亭在老屋的旁边,重檐为屋,出檐平缓,更加庄严,但是依然不能进入参观。 
隋碑全称“曹植墓神道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圆首方座,碑身高2.57米。碑系利用北朝末年的造像碑改造而成。碑文阴刻,22行,每行42至43字不等,共931个字,无撰文和书丹者姓名。书体为篆隶相杂,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文述曹植生平事迹、葬地。其十一世孙曹永洛,于北齐皇建二年(561)奏请朝廷批准,在鱼山建立曹植灵祠。该碑早年曾湮没在黄河之中,至清光绪二十五年由当地百姓捞出,并建碑楼保护。
曹植墓后,便是鱼山。史书记载:“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让我们也一起登上鱼山,欣赏祖国的壮丽景色。
羊茂台的来历是因为这块大石头状似一卧羊小憩。当年曹植常于此批阅经书,吟咏词章,故又名曹植读书台。

古碑。

碑额题:有元赠奉国上将军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桓肃公碑。此为赵孟頫撰文并书丹。几经辗转立于鱼山西侧。又称《东平郡札剌王桓肃公神道碑铭》,时在元至正二年(1342)。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为螭首,龟跌。碑首与碑身为一石雕成。碑的正文是为扎剌王祠歌功颂德的叙文,如今字迹已大多漫漶难辨。
山上石屋。

回到鱼山北面,山体壁立如削,上面新刻摩崖。

石刻有:东阿王;鱼山闻梵;佛;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孔桥名为七步桥,暗合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鱼山北麓。

枯松虬枝。

水平层理,系不同沉积环境交替变化的产物。

鱼山北地层剖面,是寒武纪至奥陶纪的海相地层,居今已有5.1亿年。

鱼山山顶是一块平坦面,四望茫茫。

黄河蜿蜒东去,气势磅礴。

鱼山南麓也正处开发之中。大片岩石刻上摩崖。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并非曹植的诗句,而是源于晋代左思的《咏史》。意为:“在极高的山岗上整饬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尘;又在长河中洗涤去脚上的污浊。”颇为应景,只是在曹植的墓山上刻下别人的诗句,总是有些突兀。
鱼山南褶皱,形成于距今1亿年前的燕山期。岩石受到应力挤压时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自然的伟力令人叹为观止。
“凌波微步”亭。“凌波微步”是赵孟頫的笔墨。

梵音洞相传为曹植当年闻听梵音自天而降的山洞。

现在的有缘人,在洞中仍可隐约听到梵乐之音。

梵音洞。

洗砚池已干涸无水,传说是曹植润豪洗砚之处,如今物是人非。唯有石壁上的刻字,说明这里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