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植低矮灌木,小峰孤耸,丰富了沿途景观。
艺圃现状全景图。
此为建筑大师童雋先生所著名篇《江南园林志》中所载艺圃平面图,现状与之相比,相差不远。

经过几个转折,来到一处门屋。

门额题字:七襄公所。

七襄公所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得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意思是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忙。总之是关于纺织的句子。
艺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三位主人。艺圃是苏州园林中以园主盛名而著称的园子。时人称为:袁祖庚之高蹈、文震孟之刚方、姜埰之贞毅。皆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姜埰身处明清更替之际,始称此园为“艺圃”。时间来到清朝,七襄公所方得此园。
砖雕门楼,字匾上题:经纶化育。取《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统理天下常道,树立天下的根本,赞助天地化育为物。
执义秉德。

屋脊用哺鸡脊。

世纶堂。面阔三间,前有通廊,正面皆施长窗。

堂前矩形天井。

前檐廊轩,梁下两侧施梁垫。

太师壁上悬匾:世纶堂。世纶之名,系艺圃的第二位主人、文征明之曾孙文震孟所起。文震孟曾著过一本关于园林的书《长物志》,流传至今。明朝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被称为世掌丝纶。堂名世纶,彰显了文家特色。
扁料四界梁,两边斗栱有纱帽翅,因此为纱帽厅。

蒲鞋头上梁托侧面伸出纱帽翅。

火巷沟通前后院。
后檐单步梁。

世纶堂后是东莱草堂。

草堂前院门用砖砌牌楼。

字板墨书:刚健中正。赞美园主刚正之劲节。上枋横幅为花枝连绵美丽富贵的牡丹花。中枋两端各饰团形夔龙图案,下枋饰“夔龙捧寿”。

正脊脊饰两端塑寿桃和石榴,象征多寿多子。

东莱草堂前有通廊,檐柱上置方斗,单步月梁横置。

草堂的命名与第三位主人姜埰有关。姜埰是山东莱阳人氏,侨居苏门,以东莱名堂,寓意不忘故乡。

船篷轩、荷包梁、轩梁。

内四界。

屋面梁上空木板,刻流云仙鹤,人称山雾云。

绰木固定在梁架上,形似官帽。

壁上挂大理石板,耐久性好,地上一口水井。

梢间为过道,进入别院。

东莱草堂东尚有一孤悬在外的别院,即馎饦斋。馎饦是山东人爱吃的一种面食,姜埰以此名斋寓意不忘根本。

书斋两壁挂书法字画。

斋内陈设古雅,意境高远。

水墨花鸟。
馎饦斋。

“粉墙洁白,不特与绿荫及漆饰相辉映,且竹石投影其上,立成佳幅。且往往同一漏窗,徒以日光转移,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增意外趣矣。”这是童雋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一书中对于粉墙和花窗洞妙用的感慨,似乎是光线和日光的背影。
博雅堂为园中主厅,此堂为园中“世纶堂”旧址,姜氏又名“念祖堂”。姜埰身逢明亡之际,念祖一定有不忘故主之意。堂面阔五间。

正脊分三段,中为哺鸡脊。

堂号用篆字,高悬于平槫上。细观柱础可以发现,柱根外面有一圈木质“覆盆”,应是清代重修时附加。明朝的磉石材质一般为青石,此处的磉石是清朝才用的金山石。这点证明博雅堂是明代建筑,清朝重修过。

“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 三万顷湖裁一角, 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
七十二峰剪片山”比喻艺圃是太湖的一角一山。

名园复旧观,林泉雅集,赢得佳宾来胜地;堂庑存遗志,花木扶疏,好凭美景颂新天。

厅屋为内四界前接船篷轩,扁作大梁。

月梁上施山雾云。

绰木。

《七襄公所记》。此时的光阴又流转到清朝,墙壁上嵌着那时的痕迹。

旸谷书屋。

旸谷书屋,旸谷是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处,此处原是姜埰长子安节讲学的学堂。

陈设朴拙而简洁。

“旸谷书屋”横匾。
爱莲窝取自宋人周敦颐《爱莲说》,位于旸谷书屋以南,该建筑与旸谷书屋一起同是姜埰长子安节读书讲学之所。爱莲表现了园主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在当时就是不与满清同流合污。姜埰的二子安节、实节终生隐居没有出仕,诚因为此。
素雅的爱莲窝。
爱莲窝。
旸谷书屋、爱莲窝。

乳鱼亭为明代遗物,亭名最早见于清代汪琬的《艺圃后记》,该亭是四角正方亭,临池中间没有立柱,其余三面中间均有撑柱,是观赏游鱼的佳处。

顶部有四方天花。
天花板。

檐角飞翘,檐下斗栱,檐柱楹联写道:荷溆傍山浴鹤,石桥浮水乳鱼。

普柏枋出头,斗栱四铺作。
乳鱼亭。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
爱莲窝、乳鱼亭。

水波浩渺、亭榭虚阁,是艺圃的特色。园西南方一汪水池,名浴鸥池,营造出“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池北的一排瓦屋就是延光阁,现在内设茶室,临水倚窗。延光阁意为流传美名,出自杨雄《长扬赋》:“延光于将来”。延光阁在博雅堂南,原为姜埰艺圃时期的阁名,现建筑为清朝七襄公所时建造。其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水榭。

延光阁,咋看似乎平铺直叙,不够含蓄,却又单纯质朴,可以聊避风雨,听风赏雨。也许园主正是想营造这样的氛围。
野渡孤舟。

水池之西是响月廊,面池傍山,长约15米。

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窗洞后壁,粉墙前翠竹掩映,透出景色如画。

花墙洞。

水池西南,有三折曲桥,桥后高墙围屋,围出一方天地,正中开圆门洞,洞边两块奇石。

门匾题字:浴鸥。
浴鸥池南,是浴鸥小院。

浴鸥小院内,有香草居。因园内植有香草,故名。旧为姜埰次子实节私塾之处。

长窗。

浴鸥小院内,有南斋。位于园林西南,旧为姜埰次子读书行乐之处。

浴鸥小院内,有鹤味斋。
浴鸥小院内景。

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

浴鸥小院内,有芹庐。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

芹庐。

浴鸥小院,园中之园。
三折小桥的另外一端是假山,桥名渡香桥。
水池之南,是一片假山。在文震孟时代就存在,但当时的几座山峰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以后,用小块太湖石代替的样子。

假山之上,有亭翼然,名朝爽亭。

亭名朝爽。可以拆开看,朝,去掉上下两个十,爽去掉四个×,就是大明,而十和×代表了明朝所受的劫难。有许多明代遗民到访艺圃,像黄宗羲,毛奇龄等人,并在期间赋诗作文,也是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朝爽亭。

登假山之巅,北望水面,右为乳鱼亭,北是延光阁。

左是响月廊,北为延光阁。

三折小桥。

响月廊,与旸谷书屋相对。一日一月,组成一个“明”字。
水池之南,是假山和浴鸥小院。

艺圃围水而建,浴鸥池中,常见飞鸟掠过一泓碧波,暗示着园主的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的隐逸和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