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上书“观音寺塔碑记”,系1993年郓城县维修唐塔领导小组篆刻。文中写道:“水浒南岸,旧有观音寺塔,原高七级,相传建于后唐,考其形制,当为宋时遗物。塔雄居北城,倚梁山泊之阴,衔大野泽之阳,东邻李杜旧地,西毗陈王故壤,巍然屹立,为武圣故里之胜景,水浒遗风之象征。”
碑记信息量很大。李杜旧地当指济宁兖州一带,是李白长期居住的地方,杜甫在这里和李白有过相交相知。陈王应指曹植,武圣指孙膑。
现今唐塔底层已下沉至地下近两米,塔周有细流环绕,水上架桥,可抵近塔身。
拱桥,直通塔心室。只是塔心室并不开放。

券门,两旁竖长的龛。

仰视塔檐,转角梁下悬铃铛,在风中摇漾。
首层真的是太高了,一定是很多朝代的揉合杂陈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历史的密码藏在塔身,出气洞像是穿越而来的眼睛,凝望着南来北往的过客。

首层腰檐、层檐。

二、三层层檐,三层顶女儿墙檐口,皆是仿木砖制双杪斗栱,间距加密,泥道栱、瓜子栱已成鸳鸯交颈。

顶层伞盖。

普柏枋在转角出头,栌斗上隐刻泥道栱、瓜子栱,不施令栱。

纵然再落寞,也可听杜甫畅叙幽愁,邀两位酒仙抹一把老泪,为天下苍生痛饮一杯。(选自雅风博客《落寞唐塔》)

塔顶枯草还讲述着千年神话吗?生锈的铜钟还回响着千年声音吗?塔底水池还流淌着千年古水吗?绕塔环行的飞燕还像千年一样执著的守护吗?(选自雅风博客《落寞唐塔》)
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不忘祖先,负重前行。纵然前方灯火通明,也不忘来时的崎岖路。塔永远在,文明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