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天然山水画六幅。
两壁墙上的木板依旧散发着淳朴的光泽,时间的痕迹也渗透其中,文革中的标语还钉在墙上。

屋架为五架梁前接廊轩。

廊轩荷包梁上刻着梅花图案,纵向一跳华栱在《营造法原》上称轩机。

屏风后隔扇,导引游人走向东路的中轴线,去到二进院。

二进院是汪氏四子汪泰弟的居室。汪泰弟在抗战前任扬州中国银行行长。1942年,在上海被黑道绑架撕票,年45岁。

花罩。

居室已空置,光阴清浅流过。
磨砂玻璃花窗,昂贵而实用。

东侧朝北厢房,房门用推拉门,门下槛有铜制槽口。地板上用"藏宝洞",洞深有1.5米,宽为1.2米见方,四壁光滑,当是主人作贮藏贵重什物之用。
磨石对缝门框,质朴无华,却也深藏不露。这已是东路第三进,次子汪泰鳞居室。汪泰鳞在抗战中同样逃难至上海,他生性豁达,取得成功,置业了三个弄堂的房地产。汪泰鳞生于1892年,卒于1966年,是汪家四兄弟中唯一年享古稀的老人。
左边的高大围墙上辟漏窗,墙外就是后花园,前方兜形顶山墙上的门通向厨房。
窗套也是磨制的石材制作,窗头饰以屋檐的线条。

三进院回望,中轴线规整如仪,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秩序和等级观念。

厨房宽绰,七架梁屋顶用三柱。

灶台上供奉灶王公婆,一尾鱼和莲藕。
厨房与后花园以六角门联通,石额隶书:调羹,意指厨房。
穿过小苑疏峰假山旁便道,向北进入八角门,门上石额为草书"惜余",意为珍惜的意思,此地方是厨师及佣人居住和存放粮油杂物的地方。有井水处,皆是华夏。
草书"惜余"。
通排长窗,内为仆人房。
正前方是浴房。

后花园被围墙分为东西两块,私密清雅。
朝北火巷上面石额为篆刻"遗庵"。从火巷走回入口处,可继续参观中路和西路建筑。东路春晖堂房屋是长子汪泰阶在民国初年扩建,而中路、西路是清末遗存房屋。
中路一进树德堂。

树德堂是汪氏小苑的原始建筑,徽商汪竹铭在清末太平天国之乱中避难至扬州,与长子汪泰阶(字伯平),次子汪泰麟(字仲石)开设盐号,购置此地官第街14号住宅。

梁架简朴适用,五架梁前接廊轩。
树德堂北立面,麻石门框,砖雕门檐。

中路二进长子汪伯平住室。汪伯平生于1889年,为人憨直,幼年随父见习盐务,当父亲去世后,独立支撑,心力交瘁,终于在1935年撒手人寰,年47岁。
船厅位于西围墙根,与庭园相望。

船厅内部,日月光线明媚地洒进来,使人心胸宽广。
汪氏小苑,是盐商家族罄其心血筑就的私密空间,他们希望凭藉建筑营造心灵的家园。无奈世事总是无情,无论富豪大贾,还是平民布衣,最终皆归于尘土。百年过去,汪氏小苑犹在,可打开它大门的钥匙,却握在不相干的人手上,这是人类无法规避的法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