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的北侧,曾经是道教在吾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朝阳门外大街把东岳庙最南的琉璃牌坊单独隔开,也是社会发展中的无奈之举。
琉璃牌坊是东岳庙中轴线的起点,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三间四柱七顶,黄绿交错,器宇轩昂。
明间字匾北面题:永延帝祚。结字沉浑劲节,传为严嵩所书。脊顶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

次间雕饰花草,脊顶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
南立面。

大字板刻:秩祀岱宗。眉头小字为:万历丁未(1607)孟秋吉日,尾款:内官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升立。
仿木双昂五踩斗栱,双层檐椽,瓦当滴水。

朝阳门外大街把东岳庙主体与琉璃牌坊分开,曾经东西相对的木牌坊在早年拆除,山门也因为大街的拓宽被舍弃。现在所见的正门,其实是棂星门。

国保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二零零一年十月立。

钟鼓楼东西相对,裸露在大街边,它们本在山门之内。三重檐,底层四周砖砌,二层施障日板。

钟楼立额上题“鲸音”。

鼓楼,立额上题“鼍音”。

棂星门,本是二道门,现在成为正门,康熙皇帝的御笔横匾也移至于此。这里现在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北京民俗博物馆。
棂星门立柱前后施戗柱,增强平面外稳定性。
斗栱颇古朴,出三杪偷心,华栱施翼形栱。

进入棂星门,但见古树参天蔽日,浓阴匝地,情侣依偎,为悠久的道观平添生机。红墙蓝瓦,崇丽辉煌。
东岳庙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是道教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弟子吴全节兴建。占地约4.74万平方米,由中、东、西三路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岱岳殿、育德殿、七十六司、后罩楼等。

瞻岱门,是庑殿顶的庙门,面阔五间。中间三间为过道,两梢间为槛窗。
抱柱楹联写道: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正门旁各有一座便门。
瞻岱门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修。斗栱为单昂单翘五踩。
门梁上挂东岳大帝的“宝训”。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

道教护法神龙,手中持枪。
道教护法虎将,手中持钺。神龙、虎将,就是我们俗称的哼哈二将。

瞻岱门为分心槽柱式,前后三椽栿用三柱。

门边尚有十大护法神将,分列两侧山墙。

十大护法神将里以温琼最为著名,受玉帝敕旨出入天宫,巡视五岳,人称温元帅。

瞻岱门后,中轴线上是一条御路直通岱宗殿,人称福路。

福路两厢,是回字形的廊道,计有廊间七十二座,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
东路门廊。每间门楣上都挂有横匾,两侧柱上张贴楹联,殿内塑像。
殿内塑像已非原物,为1995年由“泥人张”传人重塑。

福路和回廊间,东西相对各立一座碑亭,东为康熙御碑亭。

亭内供奉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所立《东岳庙碑文》,记载康熙三十七年东岳庙失火后,皇家出帑银重修的情况,用满汉双文镌刻。
御制《东岳庙碑文》。

碑亭采用单昂三踩斗栱。
明间柱头斗栱在坐斗处斜出一粗大的梁尾,这是内部抹角梁的红杏出墙。
东碑亭前塑一锃亮的坐骑像,名为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所乘,马头、骡身、驴尾、牛蹄。抚摸它能治人疾病,“东岳庙摸铜骡子”遂成为北京妇孺皆知的一项民俗活动。
东碑亭。
碑亭以北的空地上尚有大片石碑,为元明清三代遗物,计一百多块,分置福路两侧。弥足珍贵。东岳庙历来以石碑数量巨大闻名,号称京城之冠。
东碑林。
碑林雕刻精细,龟趺龙头。

碑首。

碑座。
此座受到精心保护的石碑最为高大,螭首龟趺,系张留孙道行碑。由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奉敕撰文,通篇文字清晰,为赵孟頫晚年代表之作。碑文记载了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事迹和东岳庙的创建过程,价值巨大。
赵孟頫晚年行书。

碑首题额: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
碑林中最高大的就是张留孙道行碑。

三爪龙。

四爪龙。
神龟应是玄武大帝坐骑。
阜财殿位于东厢东西向干道的尽端,是面阔三间的硬山大殿,供奉文武财神。
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檐下鸳鸯交颈栱仍然保持着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

殿内供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
岱岳殿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清康熙三十七年遭火焚,三十九年重建。
单昂双翘七踩斗栱。

岱岳殿实由卷棚和主殿组合而成,卷棚为歇山顶,主殿为庑殿顶,皆覆琉璃瓦。主殿两旁,东为三茅公殿,西为炳灵公殿,由廊道相连。
殿内横匾:岳宗昭贶。

殿内供奉东岳大帝及其侍臣像,皆为新塑。
东岳大帝镀金宝座。

室内昂尾上延至蜀柱。
梁架柁墩。
从岱宗宝殿到寝宫育德殿之间,用一条长廊相接,为元代通行的建筑布局。台基高大,更显出红墙碧瓦崇楼杰构。
卷棚顶长廊内部。
育德殿前有抱厦,原为东岳大帝和帝后的寝宫,现陈列天地人三官大帝及辅臣像。这些雕像本是属于朝阳门内大慈延福宫,为明成化年间作品。因庙拆除,移至东岳庙。

辅臣。

塑像色彩鲜艳,面目灵动。

室内斗栱为双翘。
从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出育德殿的屋面结构,前为三间卷棚歇山,后为五间庑殿顶。
侧面卷棚转角四铺作,下为平昂。
正殿后檐转角。
转角斗栱。
双昂五踩斗栱。

硕大的琉璃正吻。
育德殿后贴建戏台,三面开敞。

松鹤堂,原是东太子殿,位于东厢,是供奉东岳大帝太子的地方。

后罩楼前,有一株盘根错节的状元槐,姿态奇谲。传为文昌帝君化身,可甄别士人,决定科考的前途。故每逢大考之期,士子争相拜谒。
西路石碑。
四爪龙。

龙腾浪涌。

石料精良,石作精湛。

西路石碑位于岱岳殿西,炳灵公殿前。

正前方就是炳灵公殿。
炳灵公殿供奉的炳灵公传说是东岳大帝的第三子,又称为“炳灵太子”或“泰山三郎”。
广嗣殿与阜财殿东西相对,建成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供奉九天圣母元君和九天监生明素真君,俗称子孙娘娘和子孙爷爷。

鸳鸯交颈栱保留着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
西路碑亭形制与东路相同,供奉乾隆皇帝御笔。

碑亭为黄琉璃歇山屋顶。

西碑亭前立一匹玉马,光洁如玉,原由白瓷烧制。
碑亭二层斗栱单昂三踩。

屋檐层间斗栱双下昂五踩。

乾隆御碑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螭首龟趺,刻满汉文。记述了乾隆二十六年皇家出帑银重修东岳庙等事项。

西路出口便门墙上悬挂一块大算盘,是镇庙之宝之一,相传由满人葆享所献,葆享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山西布政使。人们用北京东岳庙的算盘作为镇宅辟邪的吉祥物。东岳庙是道教在吾国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在玄妙之中加上些许鬼神崇拜,流布极广。庙中诸多的灵验传说,也给吾人提供了许多关乎人生百态市井生活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