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是个古老的地域名词。隋末天下大乱,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人汪华揭竿而起,占据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这便是徽州之雏形。唐朝建立后,汪华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位极人臣。唐大历五年(770),徽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形成一府六县格局,直至民国,不曾大改。
徽州府城所在地是歙县,歙县至今仍然是人口大县,只是已失去了明清时期的府治地位,甚至有点湮没无闻。但厚重的底蕴使它常常在不经意间让人惊艳不已。

西城门上,铭刻罗哲文题“徽州古城”。
古徽州府县同城,汪华在隋末年筑府城;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将邓愈加筑府城,并在东西北三面开挖壕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修府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歙县知县史桂芳为防倭寇始筑县城,一年筑成。歙县县城和徽州府城城池相连,形成一扁“8字”,东为县城,西为府城。中以德胜门沟通。
徽州府衙位于府城西门,城隍庙位于南门。这和一般的对称布置有别。

从西城门进入府城内,阳和门迎面相对而立。阳和门也称东谯楼,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楼面阔12米,深10米,高13米,歇山顶,重檐虚阁,高脊翘角。楼坐高台之上,中辟方形门阙,为过街穿行之用。两旁有登楼石级,转角曲折而上。
木构楼阁与下面高台深度相同,重檐采用黑色的蝴蝶瓦,蕴含徽州的风韵。楼上置报时大鼓,提醒过往行人时辰钟点。
阳和门经过历代重修,中间方阙尚有唐宋意蕴,主体应是清同治年间大修后的形貌。
邻近墙壁嵌碑上书: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东谯楼,安徽省人民政府,2004年10月28日公布,歙县人民政府立。
方阙上方,是密肋的原木作梁,承托木板,做为楼面。

山墙旁石阶缓和,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

南边的石级已爬上青苔,草色入帘。让紫色的城墙更加醒目。
徽州府城西城门和东谯门之间,是规则严谨的府衙。中轴线串联起森严庄重的官府建筑,最南的起点是南谯楼。可惜正处于落架大修之中。据记载,南谯门始建于隋末,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

南谯门北,与东谯门、西城门围合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的,是徽州府衙仪门,体量巨大。墙体白净,是当代重建的产物。

徽州府衙仪门,威严庄重,有仪可象。新官上任,喜庆大典,仪门皆须大开。

正堂为勾连搭的前后三间大屋,堂前两厢为六司所在,但凡一州之事,尽在其间办理。

两厢六司所在,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在正堂前相对而设。

前廊,阳光洒满走道上。

吏房内景。

正堂是府衙的中心建筑,地位最高。面阔三间,明间较宽,正中堂前挂匾:明镜高悬,提醒知府公平执法,去邪存真。
正堂前廊梁轩,因为是新建,法度已趋随意,一般的古建筑前廊皆是卷棚顶,这里有了脊檩。

中跨五架梁。

正堂室内宽敞明亮。

二堂是徽州府衙内唯一旧物,建于清同治年间,用于平常案件和不宜公开案件。

正中悬匾:清慎勤,是为官者之正道。壁上挂徽州一府六县舆图。

在徽州的地方官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北宋的苏辙。苏辙在元丰七年(1084)七月至八年(1085)八月担任绩溪县令,拖延了朝廷收括民马的政令,绩溪人至今怀念他,称苏辙担任绩溪县令是邑人幸矣。
民之父母,士之明师。徽州府衙的历史因这些深受诗礼教化的文人士大夫的嘉言懿行而深感光荣。

府衙之内,前朝后寝。后进为知府生活区,另辟围墙,突出私密属性。

前厅,后檐两旁辟门为过道。

正厅。是儒雅的书卷气。木隔断上挂着寄托知府个人情调的山水立轴,托物言志。

最后一座建筑是清心阁,阁前有水塘,阁旁是假山,有空中廊道相通。这里是知府宴饮或阅读的地方。
首层正厅挂龚自珍《黄山铭》,字文双绝。

水塘假山之上,立方亭。假山下有暗道,颇得曲径通幽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