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2016-08-31 21:20:26)
标签:

棠樾

乐善好施坊

鲍灿孝子坊

清懿堂

敦本堂

分类: 白墙黑瓦与古道颜色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徽州的地名,大都具有相当的诗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地名经过历代演变,时间递嬗,不曾更改。棠樾村位于歙县郑村镇,村名的来历要追溯到吾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甘棠》。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百姓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阴满地。后人把“棠阴”一词喻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阴。
    棠樾村和大多歙县乡村一样,白墙墨瓦,曲径通幽。它最为著名的是村口的七座牌坊,由一条石板路串联起来,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的风景。这样的空间营造,加之以远处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交织成棠樾村曼妙的乐曲。七重牌坊并非同时兴建,而是从明至清,历代帝王恩准赐建,时间的演变,让棠樾村累积成长。七重门的末端,有三座宏大的祠堂,成为吾土传统礼教的注解,也为七座牌坊序列添加了辉煌的高潮。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7公里。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徽州文学家鲍荣始建别墅,曾孙鲍居美从郡西迁居,子孙繁衍,开枝散叶,蔚为大族。棠樾村就是以鲍姓为主聚集的村落。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从现今的游览入口进来,开门见山,放眼是开阔的广场,和广场边体量宏大的建筑。左侧的大块文章是清懿堂,是专为棠樾村的女性而设置的祠堂;正前方是世孝祠,体量稍小;在世孝祠的东边,远远一座牌坊,是鲍灿孝子坊,这本是棠樾村七重牌坊压鼎之作。牌坊之后,是棠樾村的男祠——敦本堂。这三座华美的祠堂本应通过七重门的铺垫,层层演进,方得一观。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这里本是村口,由牌坊的明间迤逦而入,步移景异。如今的游览入口改到清懿堂和世孝祠前的广场,观景之视觉顺序完全改变,自是逊色不少。本文的介绍依然按照传统的行走次序展开。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象贤尚书坊,四柱三门冲天式。明天启二年(1622)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鲍象贤(1506-1578),嘉靖八年进士,历任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之职,被誉为嘉靖朝中兴辅佐,明史为之列传。卒封赠工部尚书,享厚葬。【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面大字匾:命焕丝纶。仿木斗栱间竖额题:恩荣。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下枋下部有雀替,小字匾题:赠工部尚书鲍象贤。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背面竖额:“恩荣”。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背面大字匾:“官联台斗”。小字匾题:赠工部尚书鲍象贤。【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象贤尚书坊,四柱三门三楼冲天式。高11.4米,宽9.85米。【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逢昌孝子坊。清嘉庆二年(1797)建。明末乱世,鲍逢昌父外出久无音讯。十四岁的逢昌外出乞食寻父,终相见于甘肃雁门古寺中,奉父以归,旋又割股为母治病,孝行闻名遐迩。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旨旌表。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圣旨”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大字匾:天鉴精诚,小字匾:旌表孝子鲍逢昌。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栱眼镂空雕刻,枋上坐斗托栱一跳。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小雀替。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面仿木斗栱间竖额题:圣旨。【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背面大字匾:人钦真孝,小字匾:旌表孝子鲍逢昌。【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逢昌孝子坊。四柱三门三楼冲天式。高11.7米,宽9.8米。【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文渊妻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鲍文渊继妻吴氏,二十五岁适棠樾鲍氏,二十九岁夫故,吴氏抚养前室子成立。守节逾六旬卒。乾隆三十六年奉旨旌表。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下题“圣旨”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大字匾:节劲三冬。小字匾:旌表故民诰赠朝议大夫鲍文渊之继妻诰封恭人吴氏节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栱眼镂空雕刻,坐斗上无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背面大字匾题:脉存一线。小字匾题字同正面:旌表故民诰赠朝议大夫鲍文渊之继妻诰封恭人吴氏节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檐下为“圣旨”牌。【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文渊妻节孝坊。四柱三门三楼冲天式结构,高11.9米,宽9.36米。【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也称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鲍漱芳、鲍均父子为乾年间盐业巨商,在盐税、军需、赈济淮黄河工、灾民等方面为朝廷捐款甚多,并出资修建书院祠堂、牌坊桥梁、道路水利设施,歙人皆感其德行。嘉庆十九年(1814)奉旨旌表。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大字匾题:乐善好施,小字匾题: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小字匾下用陀橔搭置在下枋上,下枋下与立柱交接处用雀替。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檐下为“圣旨”牌。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栱眼,枋上用斗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背面字匾内容和正面相同,皆是“乐善好施”。
   至此,吾人走过棠樾四重牌坊。四坊之中似乎并无联系,其实,这四坊是按照“忠、孝、节、义”四字顺序排列。剩余三坊则分别代表“节、孝、”,七重门分别是“忠、孝、节、义、节、孝、”,义字在中间。【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乐善好施坊后,也许为了避免视觉疲劳,加入一座方亭。方亭名:“骢步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为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现亭为乾嘉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屋角采用嫩戗做法,宝顶形似官帽。【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骢步亭。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骢步亭下,是条河沟,方亭刚好骑跨上面。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宝顶。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文龄妻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鲍文龄妻汪氏,年廿五守节,抚孤子成立,为徽州有名的疡科大夫,四十五岁殁。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大字板:矢贞全孝,小字板题:旌表故民鲍文龄妻汪氏节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檐下为“敕建”牌。大字板题:立节完孤。小字板题:旌表故民鲍文龄妻汪氏节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小字板和下枋间用四棵小陀橔。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檐下仿木斗栱,栱眼镂空雕刻。【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文龄妻节孝坊,四柱三门三楼冲天式,高11.1米,宽8.75米。与乐善好施坊分列骢步亭两旁。【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文龄妻节孝坊之后,狭窄的石板路已经转为宽阔的广场,广场北是三座庄严神圣的祠堂,从西向东分别是敦本堂、世孝祠、清懿堂。敦本堂前,东西相向而列两座牌坊。二牌坊与石板路上的五牌坊形成视觉上的延伸关系,又与敦本堂组成相对闭合的空间。二牌坊皆为明代遗构,形制与前面的五牌坊略有不同,为四柱三门三重檐结构,立柱不出头。和而不同之中蕴藏着匠心。【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高9.6米,宽8.57米。此坊为表彰宋末元初鲍宗岩、鲍寿孙父子遭盗缚争死一事而建,事载于《宋史·孝义传》。明成祖立诗碑,追表所居棠樾村为“慈孝里。因此棠樾又被誉为“慈孝天下无双里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檐下为“御制碑,当心间大字板题“慈孝里”。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陀橔。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梁柱间雀替。立柱色彩稍异,当是后世维修时更换之致。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定盘枋和下枋榫皆出头。字板上刻大清乾隆年重修的时间。【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七重门的最后一座,无愧是精雕细刻,担纲之作。鲍灿孝子坊,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高8.86米,宽9.54米。鲍灿为鲍象贤祖父,其为母口吮脓疽,被时人称颂,奏请于朝,立坊旌表。鲍灿因侍奉老母,未能仕进,嘉靖年间,朝廷根据其孙鲍象贤的官衔,循例赠鲍灿为“兵部右侍郎”。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楼檐下为“圣旨”牌,旨的写法颇为讲究,日上为旨,寓意天下的圣音在太阳之上。小字板位于上端枋下,题刻: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落款署: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岁冬月吉日。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下枋侧面浮雕。枋上斗栱一斗六升,颇古朴。【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此次间,斗栱、浮雕已残,在时间的洪流中老去。【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次间,下枋侧面高浮雕,枋下雀替。枋上一斗六升,柱边一斗六升半栱。【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榫舌皆出头。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鲍灿孝子坊的东面,被时间侵润过的大片墙壁,围合成三进一天井的清懿堂。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敦本堂,门厅为飞扬的五凤楼。俗称男祠,面阔五间,坐北朝南。门前一对牌坊就是鲍灿孝行坊和慈孝里坊,它们围合成半封闭空间,彰显出祠堂的等级和威严。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祠堂,原名“万四公祠”,俗称“男祠”,明嘉靖年间(1522~1567),兵部左侍郎鲍象贤退休回乡时集宗人为八世支祖庆云公而建。清嘉庆六年(1801)重修。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飞檐嫩戗,屋角升起较大,月梁上施陀橔,角梁下置撑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尽间为内凹的八字墙,墙面采用水磨花砖,上横额砖雕洗练不繁,皆是儒雅中和之美。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明间中跨置门,门框上四朵门簪,上部悬匾:鲍氏支祠。显系后世补书。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门板上绘一对门神,一老一少,皆手持大刀。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石鼓高大,它和门簪一起组成“门当户对”。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门厅前檐船篷轩,月梁上置两根短木,托起檩条。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二进院前天井宽阔舒朗,中间甬道,两厢廊庑。檐柱皆为石造。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石柱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后金柱楹联:慈孝为先人伦乐地在棠阴,诗书继后学问性天惟敦本。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前檐撑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前檐横匾:乐善好施,雄村曹文埴题。堂名:敦本堂。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瓜棱式柱础。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为五架梁前接船篷轩。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两侧墙壁分别书理学大师朱熹亲笔的楷体大字:忠孝。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廉节。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后檐亦是船篷轩,后檐正对寝楼。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第三进寝楼,前为扁长天井。寝楼台基较高,须从两侧磴道拾级而上。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清嘉庆九年(1804)上谕碑石刻。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颜鲁公体楷书,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梁架为中间五架梁前接船篷轩。银杏为柱,樟木作梁。【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平盘斗、象鼻梁头。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鲍氏家族的荣耀被铭记,慎终追远是祠堂的使命。【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跌落式马头墙。【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世孝祠是最小的一座祠堂,位于清懿堂和敦本堂间,为近年重修,供奉以大孝著称的棠樾贤。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祠堂为二进一天井三开间,正厅置于高台上,两侧有夹屋。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梁架,中间五架梁,前后接轩梁和单步梁,用四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清懿堂,从侧面可看出为三进三天井结构,坐南面北,与敦本堂、世孝祠成曲尺之势。也许因为是女祠,清懿堂仅有侧门面东,显得低调。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进入祠堂内,前厅依然宽敞,面阔五间。门簪与石鼓巍峨,气派不凡。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尽间的砖雕依然夺人眼球。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清懿堂,俗称女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由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前厅为分心槽柱式,前后檐皆为船篷轩梁架。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第二进为正厅,两厢廊庑。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前檐悬挂曾国藩书匾:忠孝两全。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面阔五间。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女子的颂歌。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梁架为五架梁前接船篷轩。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正厅后檐船篷轩。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天井线。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面阔五间,前檐为石柱,月梁上施陀墩。阑额上斗栱为一斗九升,前施一跳枫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正中悬横匾:福我云䚮。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前檐细部。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寝楼梁架为中间五架梁,前接船篷轩,后接单步梁,用四柱。
【歙县】棠樾村——七重门、三祠堂
    棠樾村令人尊敬的女性牌位,被恭谨端放在堂上。这是一座村庄的高洁气质。
    
    棠樾村牌坊群现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受到世人的瞩目和尊重。它昭示了一种徽州文化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不凡素质。这里的每一座牌坊,每一座祠堂,和棠樾村密不可分,就如同花草不能离开生长的土地,断了根本。宏远的规划,神圣的庄严,属于棠樾,属于徽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