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地名,大都具有相当的诗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地名经过历代演变,时间递嬗,不曾更改。棠樾村位于歙县郑村镇,村名的来历要追溯到吾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甘棠》。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百姓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阴满地。后人把“棠阴”一词喻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阴。
棠樾村和大多歙县乡村一样,白墙墨瓦,曲径通幽。它最为著名的是村口的七座牌坊,由一条石板路串联起来,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的风景。这样的空间营造,加之以远处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交织成棠樾村曼妙的乐曲。七重牌坊并非同时兴建,而是从明至清,历代帝王恩准赐建,时间的演变,让棠樾村累积成长。七重门的末端,有三座宏大的祠堂,成为吾土传统礼教的注解,也为七座牌坊序列添加了辉煌的高潮。

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7公里。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徽州文学家鲍荣始建别墅,曾孙鲍居美从郡西迁居,子孙繁衍,开枝散叶,蔚为大族。棠樾村就是以鲍姓为主聚集的村落。

从现今的游览入口进来,开门见山,放眼是开阔的广场,和广场边体量宏大的建筑。左侧的大块文章是清懿堂,是专为棠樾村的女性而设置的祠堂;正前方是世孝祠,体量稍小;在世孝祠的东边,远远一座牌坊,是鲍灿孝子坊,这本是棠樾村七重牌坊压鼎之作。牌坊之后,是棠樾村的男祠——敦本堂。这三座华美的祠堂本应通过七重门的铺垫,层层演进,方得一观。
背面字匾内容和正面相同,皆是“乐善好施”。
至此,吾人走过棠樾四重牌坊。四坊之中似乎并无联系,其实,这四坊是按照“忠、孝、节、义”四字顺序排列。剩余三坊则分别代表“节、孝、忠”,七重门分别是“忠、孝、节、义、节、孝、忠”,义字在中间。
乐善好施坊后,也许为了避免视觉疲劳,加入一座方亭。方亭名:“骢步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为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现亭为乾嘉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屋角采用嫩戗做法,宝顶形似官帽。
骢步亭。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
骢步亭下,是条河沟,方亭刚好骑跨上面。
宝顶。
石柱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后金柱楹联:慈孝为先人伦乐地在棠阴,诗书继后学问性天惟敦本。
清懿堂,从侧面可看出为三进三天井结构,坐南面北,与敦本堂、世孝祠成曲尺之势。也许因为是女祠,清懿堂仅有侧门面东,显得低调。
进入祠堂内,前厅依然宽敞,面阔五间。门簪与石鼓巍峨,气派不凡。

尽间的砖雕依然夺人眼球。

清懿堂,俗称女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由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

前厅为分心槽柱式,前后檐皆为船篷轩梁架。

第二进为正厅,两厢廊庑。

正厅前檐悬挂曾国藩书匾:忠孝两全。

正厅面阔五间。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女子的颂歌。

正厅梁架为五架梁前接船篷轩。

正厅后檐船篷轩。

寝楼。
寝楼天井线。

寝楼面阔五间,前檐为石柱,月梁上施陀墩。阑额上斗栱为一斗九升,前施一跳枫栱。

寝楼正中悬横匾:福我云䚮。

前檐细部。

寝楼梁架为中间五架梁,前接船篷轩,后接单步梁,用四柱。

棠樾村令人尊敬的女性牌位,被恭谨端放在堂上。这是一座村庄的高洁气质。
棠樾村牌坊群现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受到世人的瞩目和尊重。它昭示了一种徽州文化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不凡素质。这里的每一座牌坊,每一座祠堂,和棠樾村密不可分,就如同花草不能离开生长的土地,断了根本。宏远的规划,神圣的庄严,属于棠樾,属于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