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的精华部分是中轴对称、坐北朝南的古朴庙宇。最南端是倒座戏楼,正中依次是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娘娘殿,一进院两厢分列伽蓝殿、罗汉殿、土地殿、地藏殿和钟鼓楼,二进院两厢是千佛殿、菩萨殿。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可追溯至北齐,宋代改为今名。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在双树之间。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此为双林之缘起。双林寺至元代已经“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现存建筑皆为明清遗构,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

戏楼。已加木门窗改建,双林寺在现代为小学校占用。现在寺院东部的禅院、经房,依然是学校所在。

戏楼北城堡式围墙,尚有雉堞,明代遗构。

国保、省保碑。双林寺是1965年公布的第一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拱门,即是高大巍峨的琉璃瓦顶天王殿,面阔五间,明间板门,前有檐柱,栅栏后塑四大金刚,一字排开。双林寺最为人称道的彩绘泥塑扑面而来。

四大金刚高皆三米,双目圆睁,孔武有力,令人胆寒。

基座与雕塑一体制作,用衣摆连在一起,双腿加强了支撑的力度,腰身以上栩栩如生。

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

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

殿内南墙,倒座四大天王,分列两侧。

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

山墙亦有菩萨造像,殿内计有四大天王、八大菩萨。
天冠弥勒菩萨。

殿内彩塑皆由铁栏杆围护,元明造像,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不饰铅华,如入禅定。

天王殿全景,两侧便门。

悬山尽间出斜栱。

厢房配殿。

释迦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阑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单檐悬山,满布筒瓦。
释迦殿正门,门边麻石内枭,彩绘图案。门头木框置三朵门簪。

门枕石,浮雕莲花。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双目微睁,眉心肉髻。

胁侍普贤。

胁侍文殊菩萨。

释迦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表现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的故事。凡二百多尊人物,活动于建筑、山石树木之间,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动容。

一进院东厢伽蓝殿、罗汉殿。殿北钟楼上悬挂明代嘉靖年间大铜钟一口,击之声闻数里,余音不绝。
伽蓝殿现似已改为供奉自在观音坐像。
罗汉殿正中供奉观音菩萨。

十八罗汉分列观音菩萨两旁。

十八罗汉像,是吾国寺院彩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与真人大小相若,形态逼真,造型多样,表情生动。

或痴或颠,憨态可掬。

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著名的寺院里,都有令人难忘的十八罗汉。

释迦殿前西厢,是土地殿、地藏殿。
地藏菩萨端坐中央。
地藏王胁侍之苦行僧形象。
地藏菩萨旁,另一位胁侍颇为和善亲近。
地藏殿内塑十殿阎王、六曹判官,讲述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教义,系明代塑像。

阎王皆头戴冕旒,衣冠楚楚。

森严恐怖,地狱的因果让生人不敢作恶。

大雄宝殿。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
大清道光年间横匾,明间阑额四朵门簪,柱头、补间五铺作各一朵。
前檐转角单杪单昂五铺作,由昂上蹲角神。

后檐转角铺作,无角神。

屋顶平棋,明间主要部位施方形藻井。

立佛,接引佛,铁铸包泥,明代。

接引佛后,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

文殊菩萨。大雄宝殿内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东厢千佛殿。

千佛殿,悬山顶。面阔七间,前有廊柱。殿虽偏于一隅,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
千佛殿横匾,隔墙上彩绘。

明间门框。四周苏式彩绘。檐墙少量明代壁画、供养菩萨,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

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

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

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

济济一堂,众心向佛。
西厢菩萨殿,与千佛殿相对。殿前一株苍劲虬枝的唐槐,根围十米,胸围六米,树高十一米。树干已经老空,却依然郁郁葱葱。

菩萨殿横匾。

主像为千手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

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蹬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衣袂飘飘,气韵生动。

诸神的聚会。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
。

前檐柱头和补间皆四铺作。

送子娘娘。
娘娘殿东侧尚有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

“睡姑姑”和“药婆婆”,化身贞与义,教化后人。塑像为二十年代重塑。

西北角保卫室。
双林寺以彩绘泥塑名世,塑品数量庞大,保存完好,历经时间的磨洗,散发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