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寺位于太谷县白城镇白城村,距离曹家大院不足4公里。余在曹家大院寻得一辆小汽车,司机是一位早年开卡车运货的老人,技艺娴熟。很快来到光化寺前,只是在院墙外,镂空的铁门紧锁。墙上虽然有联系电话,不巧他在村外办事。失望之余,只能透过铁门栅栏的缝隙,拍下光化寺仅存的正殿立面。
院子里除了生机勃勃的树,一切都是沧桑的寂灭感觉。正殿经过修缮,坐北朝南,是最完整的建筑。面阔五间,明间较宽,次间稍宽,尽间最窄,前有廊檐。下有台基,殿身高过间广之距,屋顶出檐陡峻,正脊空无一物。不同时代特征交汇。
据记载:光化寺于唐贞观年间创建,原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曾寓居这里,偶见龙像,改名为"光化圣寺",重修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元代寺宇颓败,泰定三年(1326)重建,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保留至今。2006年,光化寺以元至清代建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檐柱头卷杀,斗栱单杪单昂五铺作计心造。泥道重栱,瓜子栱上施罗汉枋,令栱上施撩檐枋。阑额、普柏枋齐全,无雀替。
前檐转角单杪单昂五铺作,令栱鸳鸯交颈,斜栱耍头呈琴面昂。柱头卷杀,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

正脊鸱尾已失,灰瓦覆顶。

正殿沿街东立面,进深四间。

后檐转角铺作,单杪单昂五铺作,耍头为麻叶头。

山面柱头单杪单昂五铺作。无补间铺作。

山面柱头铺作,与前檐一致。

树影摇落,斗栱婆娑。
悬鱼惹草。
飞檐翘角。
山面斗栱,双层飞椽。

正殿之后,尚有三间后殿。面阔三间,应为晚近建构。
西配殿,屋顶已塌,仅余朽木残砖。房前整齐堆置着旧筒瓦,像是要随时修复的样子。但愿这一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