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裕银号,这是该楼最初的名称,1932年兴建,主体二层,方石基础,山墙雕花,澡井门楣。2011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和裕银号是徐州174处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座,并不起眼。只因徐州地铁一号线全面开工,大马路两侧建筑相继拆除, 如宏达宾馆、白云大厦这些高层建筑均在其列。唯独同和裕银号以文物的名义保存下来,并将向西北方向平移140米至利民巷西侧,并转体180度,真是令人百感交集。一座80岁的建筑,本是最美的年华,被人类精心保存,幸何如之!
余赶在楼房被移动之前,来到现场。楼房身处在一片瓦砾废墟之中,依然亭亭玉立,顾盼生姿。这是未得宠爱前的落魄照片。不久,它将重修粉饰,整饬一新,成为徐州火车站边的一处复古景点。

女墙,望柱宽大,栏杆镂空。檐下刻出抽屉的线条。

西立面。

铁艺窗棂,洗尽铅华。

西北立面。

这里原是工商银行宿舍楼,现已拆除。同和裕银号现在的产权单位也属中国工商银行。

北立面。不久后,废墟上将铺起轨道,同和裕银号将沿着轨道北移。一座建筑的命运,就这样和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
同和裕银号平移工程招标公告已于2015年7月9日对外发布,后续进展在媒体中还未发现。这座即将新生的建筑,是徐州地铁线上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唯一受到平移保护的建筑。仅凭这点,它将成为热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同和裕银号的前世今生。
“同和裕银号”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老式金融机构中赫赫有名的一家,由河南新乡著名金融家、实业家王晏卿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同和裕银号”总号设在河南新乡,分号设开封、徐州等40余处。徐州“同和裕银号”创建立在民国12年(1923年)以前,地址在察院街(今大同街)。后由于业务繁多,总经理王晏卿急欲扩张业务,在大马路东段路北新址再建大楼。从1926年到1933年,在所建造的11座楼房中,有7座是请青岛、天津等大埠名匠设计施工的,徐州分号新建大楼也在其一。
1933年10月,第三次挤兑风潮开始,首发开封,现金告罄。当晚,徐州银号电报送来现洋4万元救急。由于新兴银行业和政府共同施压,“同和裕银号”走投无路,终告失败。在这次挤兑风潮中,徐州多家民间钱庄、银号宣告破产。1937年10月4日,经新乡县司法处民事裁定,“同和裕银号”宣告破产。
“同和裕银号”虽然不再营业,楼房却一直矗立。建筑背负着历史的记载,又创造着新的历史。它将继续履行建筑的使命,在无形中述说、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