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门门楼。
仪门分心槽,三界梁对接用三柱。中跨无木板隔断,全凭外侧棂星门区隔空间。
月梁上斗栱,栌斗四周阳刻图案,柱头披檐下斗栱从柱中榫接而出。

正厅,两厢回廊。正厅地势再高两步台阶。

天井中央为甬道。
正厅台基前置石勾栏。板面如意云纹雕刻。

前檐月梁,梁上斗栱出三跳。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正殿梁架。中间四界梁,两侧拱棚。

梁托。

从正厅回望仪门单层歇山顶。

寝殿石栏雕刻。

斗栱出三跳,第一跳两道慢栱,第二,三跳用斜栱和华栱支撑,无令栱。两道椽皆为方形。

正厅和寝殿相距较近,留下狭长的缝隙。

下祠堂,外部棂星门。

光启堂。

光启堂无棂星门,踏跺五级。仪门单层歇山顶屋面。

前檐斗栱出二跳,第二跳由斜栱和华栱共同承荷,无令栱。

梁托雕刻。

明间横枋月梁,上承两只元宝墩,支撑额枋,额枋上普柏枋,普柏枋上斗栱。
枋侧木雕,保存完整。

仪门分心槽,前檐柔性拱棚。
回望仪门后檐庑厅。

额枋木雕。

补间斗栱。

正厅,两厢回廊,檐柱方形石制。

梁托。

正厅横匾:光启堂。

光启堂现为仁里村史陈列馆,正中摆放仁里村模型。

柔性三界梁接人字顶刚性四界梁。
两壁刻字:忠孝节义。

寝殿。

寝殿前檐月梁斗栱。

寝殿梁架。

前巷是与老街交叉的一条横巷,仁里三街十八巷。

忍先堂,未开放。堂名寓意“万事忍为先”,是晚清名医程希濂故居。
迎薰门,是仁里的南门。南方属火,有火而谓之熏,典出《庄子》:“熏然慈仁”。还是希望村人常怀仁慈之心。仁里东西南北计四门,守住四门,即守住全村的安全。

南门,即迎薰门南立面。白天四门开启,晚上四门紧闭,置民团士卒于上,望风护庄。

西面竹林。

诒穀堂。诒通贻,穀通谷,禄的意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屋主士颖公,百岁而殁。全家一百余口,五世同堂。
敬承堂天井,阁楼向内挑出更大。这是晚清徽派建筑越发成熟的标志。
仁里古村还有相当数量的书院、名人故居,大多尚未开放,甚为遗憾。“店铺林立,市井繁华,徽州骆驼们从这里络绎而行”的场景已经不复再现,只留下恬淡的生活,浓郁的儒家氛围。文化深植于此地,这里充满仁和气息,来到这里,作一番传统之旅,这样的氛围显得珍贵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