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萧宏是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排行第六。梁天监元年(502年),封临川郡王,领扬州刺史,加都督。
梁天监四年,萧宏奉命都督诸军征魏,军至洛口,畏葸不前,结果大败而归。普通元年(520年),任太尉、扬州刺史、侍中。普通七年四月死,时年54岁,谥日靖惠。
萧宏墓前石刻现存3种5件,其中石辟邪一只,位于墓道东,为雄兽。原倒在深约1.5米的沟中,50年代升高到地面,搬到长3.87米、宽1.80米、高0.74米的基座上。2014年又抬高2米,加保护亭。东辟邪被认为是南朝石辟邪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 西辟邪碎成数块,横卧在水沟蔓草之中,据言近年重修时被深埋,已不可见。
东辟邪身长3.30米,高2.86米,宽1.42米,体围3.35米。腹部最低点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为0.44米。右前腿周长1.07米,右后腿周长1.00米;左前腿周长1.08米,左后腿周长1.12米。长尾曳地,尾部前粗后细,最粗部位周长1.12米,最细部位周长0.77米,尾端茸毛分散为四股,向内弯曲,向前直刷,显得格外有力。口腔上下宽度为0.27米,长丢下垂部分长0.42米,宽0.30-0.34米。辟邪昂首挺胸,张口伸舌,双翼各饰翎毛3根,左腿前迈,作大踏步迈进姿态,每足5爪,胸部肌肉发达。整个辟邪重约15吨,造型雄浑简练。

东辟邪。

每足五爪。

长尾曳地。
昂首挺胸,张口伸舌,双翼各饰翎毛3根。
舌伸及胸。
由东向西,走过钢琴台阶,是萧宏墓石刻的西边。

萧宏生前奢侈无度,沉缅声色。王府高屋飞甍,仿佛帝宫;侍女千人,争芳斗艳。如今的萧宏墓遗址公园,也是亭台相望,小桥流水。但这一切似乎已不属于1500年前的墓主人。

墓道尚存神道柱二、碑一、龟趺二。

西神道柱及石碑。石柱屹立,高4.96米,扁圆形,表面刻28道瓦楞纹,棱距0.11米,为南朝神道石柱中棱数最多的石柱。
西神道柱和石碑。
柱额向北,上刻竖行顺读铭文“梁故假黄钺侍中大将军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
现在似乎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字迹。

柱座高1.06米,上圆下方,上为双螭,高0.55米;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80米,高0.53米,基座四周饰有神怪图案,今已模糊不清。

含珠双螭。
西石碑完好,碑文因风化无法辨认,碑身北侧上下刻一列神怪、羽人、朱雀、青龙等八图,周有卷草纹,形态豪放飞动而华美,亦是碑刻浮雕之精品。

龟趺,昂首负重。
碑额中有圆形通透穿孔,直径约10公分。
南朝碑首,双龙缠绕。

东神道柱和龟趺。
东神道柱原裂为两半,近期修复。柱座高且1.10米,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高0.48米,有足有翼,头部相接,尾部相交;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85米,柱头有莲花盖。

柱头有莲花盖直径达2米。
除了细密的皱纹,柱额上似乎发现不了什么。

基座。
东龟趺,碑已不存。

回望辟邪,三折栱石桥依偎着它。

雄健的辟邪,历经1500年风雨,从南北朝金戈铁马中走来。当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那些熟读经书的士大夫们选择了南京,维系半壁江山,并再造文明。中华之道统得以延续,在颠沛流离中生生不息。

人们已经忘记了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那个年代已远去。但留下了辉煌的背影,留下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南北已经交融,它以珍贵的遗存提醒世人:记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