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外侧为垛口,内侧砌筑女儿墙,中间为跑道,可掩藏射击。北部院墙的宽度由东南至西北依次递减,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设计理念。
屋顶皆为硬山 ,分卷棚顶、花脊两种营造方式。

城门楼,卷棚木构,悬山飘逸。
城门拱券。

从树德堂出来,行走不足百米,来到徙义堂。

大门面南,位于前倒座屋中间,门上匾额题:朝议第。经筵讲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上书房行走加三级何桂清书,诰封朝议大夫钦加二品振芮立,咸丰三年岁癸丑寅月毂旦。
魏振芮应是魏氏家族八世孙,徙义堂的主人。何桂清则是在任两江总督期间,被大平军打败逃离常州,后于同治元年(1962)腊月二十一在北京菜市口被斩立决。同治三年,何桂清已经处死,不可能题匾。何桂清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翰林院编修,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也许他是在这段时间题的字。

院中一束海棠,开得正艳。

脊檩蜀柱花栱。

大清光绪十八年(1892)岁次壬辰五月十七日上梁大吉。
东厢房。徙义堂为一座大四合院,南北相对数间房舍,东西厢房。现为民俗文化展览厅。

福寿堂,清同治四年书法家何绍基题写堂名。
门扇为铁皮乳钉包制。

福寿堂为一进四合院, 皆为二层阁楼,正房面南,前有抱厦。
门前地面一对圆雕石刻。
清同治肆年(1865)岁在乙丑五月十一日上梁。屋顶采用木板作为承受青瓦,做工精细,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色彩,有着美化装饰和防止腐蚀的作用。

室内展出民间文物,书画剪纸。原为二层,楼板大概在岁月的磨蚀中毁灭。

倒座,和正房相对。

几乎每一根梁上都有题记,大约是家族内捐资人的名字。

东厢房。

室内高敞。

西厢房。

魏氏庄园,充分发挥了华夏民族心中关于城堡的观念,建筑以坚固为第一要务。这与连年战乱、社会混乱有关,吾人从未想过通过公正的环境创造安宁,只能躲进自己的小楼,自成一隅。待海晏河清,圣人出现,再迎接太平盛世。只是,庄园主人没能等到那天,魏肇庆在树德堂只住了八年,他在光绪二十年(1902)便撒手人寰。百年过去,建筑尚在,再也看不到当初呕心沥血的创建者,这是人生无法逃脱的宿命。但当它依旧朝迎霞光,暮随落日,安静从容,主人也许已含笑九泉。没有树德堂,谁会记得一位名叫魏肇庆的官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