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这五处也在199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继莫高窟之后,中国洞窟石刻类文物第二次入选。
南山位于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国内反映道教的造像原本稀少,南山之上,也仅有五处,因此弥足珍贵。

“双拥共建,振兴大足。”这是座三面体碑,南山大约曾经是有驻军的,留下此碑,成为进入南山的标志。

悠然见南山。

南山为绿树覆盖,像一座巨大的穹窿。

南山石刻被围护在院墙内,院门朝南,正前方一颗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南山山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摩崖造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6年11月20日公布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2年3月30日立 
山门屋瓦残损,青苔滋生。

沿石阶而上,首先是巴蜀风貌的过堂。

南山翠屏。这里曾经是历代文人纳凉品茗之所,古木参天,蓊郁荫翳。
天花板,清。

正殿是穿斗式木构建筑。它保护着南山最重要的石刻:三清古洞。
三清古洞。
三清古洞,高391厘米,宽508厘米,深558厘米,刻像421尊。时代:南宋绍兴,1131-1162。

神像有三清尊神、六御尊神以及黄道十二星宫、三百六十位天尊等这样一个庞大的道教神灵体系,在布局上,为整个石窟造像三壁拱围着尊神“三清”。

窟外龙柱,一有须,一无须。

三清尊神。

基座侍者。

在中心柱正面龛下部,竖刻有石条,共有37根,此图案与道教斋醮法事的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在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七中对道教建法坛言:“……随坛广狭,设之竹木,为之束茅,表像亦可,为延真之所也”因南山三清古洞是对道教传统坛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石刻图像上仍保留了传统的遗迹,以竖刻直线条作为“竹木”的象征,而这种以“竹木”为构建道教坛场的做法,在南方一带中较常见。

在中心柱外的两侧门柱,各开有四个长方形小龛,从该处的造像人物特征、数目来看,应为两组造像内容。在左右两侧的上三龛像为一组,左右两侧的最下面为一组。左右两侧的上三龛,有人认为系道教信奉的神仙,从上至下,分为三个等级,道教神仙信仰中,历来就对神仙的等级有所划定。 
晋葛洪在其《抱朴子》一书中将神仙分为三等:“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太清亭。
五千书道明乾坤玄理,八卦图推演宇宙天机。

辰秀太清。

碑刻长廊。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至民国九年(1873-1920),廊内刻清碑6通,民国碑1通。为当时大足知县所书楹联诗文。
这几幅字至少牵涉到清同治大足知县王德嘉、民国九年大足知县刘炳先。文人的理念一脉相承。

石龙,南宋绍兴年间。洞高346、宽310、深185厘米。

石龙身长712厘米,龙身转折,昂首向天。

极富动感之势。

碑廊建筑和三清洞围护建筑皆依山势而置,据管理人员介绍,光这保护木构也是清朝的,至今也是数百年。

圣母龛。龛高315、宽275、深163厘米,刻三圣母像。时代:南宋绍兴。

正面刻三圣母像。左右壁分别刻“九天监生大神”、“九天送生夫人”像。

三圣母像。圣母在道教中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真武大帝龛,龛高235、宽275、深165厘米。明正德十六年(1521)。正面刻真武大帝像,左右壁刻侍者像。

真武大帝。

侍者。

侍者。
南山石刻,确是大足石刻中道教石刻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