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千尺塔里,也蕴含一段关于亲情的故事。

千尺塔建于圣寿寺内。缘石阶而上可达。

回望所来径,但见群山绵延,不可断绝。

铁佛寨,由乱石垒成。寨门为券洞,上建殿阁。

券门之内,即圣寿寺。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朝圣之路。
大雄宝殿。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重建圣寿寺记:
大周山,属嵩山山脉,由于山上建有曹皇后望乡之千尺塔,又名塔山。北宋仁宗年间,塔山脚下有一曹姓总兵其女曹氏,善棋琴书画、聪慧过人、被选进宫,由于她曾助仁宗清除了一次宫廷之变而得宠被册封为皇后。为解曹皇后思乡之情,宋仁宗皇帝在她的家乡大周山上建千尺塔一座,在汴京禹王台建望乡台,使曹皇后遥望故乡寄托思念。原千尺塔下建有寺院一座,名圣寿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香火极盛,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文革初期,仅留千尺塔,公元1996年大周山被荥阳市政府规划为风景旅游区。2009年,塔山村人张振龙为弘扬塔山文化、挽救历史文化遗产,投入数百万元开始重建圣寿寺,历时三年,到2012年8月28日寺院建成开光,正式对外开放,到寺祈福消灾之黎民百姓络绎不绝,千年佛教圣地佛光普照,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张振龙先生的善举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撰文 赵华中
铁笔 赵国珍
2013年春立
据闻这里有一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在言及大周山形胜后载“此定光所以至也。是虽去矣,灵气犹存;身虽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记之所以立也。”此段记述说明,定光和尚(五代至北宋早期人,是北宋高僧。主要活动于南方,淳化年间(990—994)坐化)似曾来此山并圆寂在这里,千尺塔即是为纪念他而建。
如此说来,千尺塔又是标准的佛塔。
塔坐北朝南,为九级(1989年维修时第八级尚存局部,以上部分无存)六角形楼阁式砖塔,1989年维修时存高12.981米,维修后高度为15米。塔体用长0.315米、宽0.15米、厚0.055米规格的青砖,以白灰、黄土混合浆作粘合剂砌筑而成。每级塔身带叠涩檐,除上部两级外,各级叠涩檐上部又砌出象征性平座。在1—7级塔身南面中部,辟真假门洞,塔内上下布置两个相互分隔的六角形塔心室。

塔势如涌,孤高耸立。

南面辟门。

门为火焰纹顶。

依稀可见二层叠涩檐短小的平座。

青砖中夹杂红砖。红砖应为近来补裰。
四层叠涩檐。

五层叠涩檐。
六层叠涩檐。

七层叠涩檐。
八层叠涩檐。由底到上,叠涩次数逐渐减少。

砖制塔刹葫芦。下有仰莲座。

砖基座。

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宋砖。

塔身呈优美弧线。

塔刹。

逐层收分的叠涩檐。

檐上象征性平座,可减少水害,使水流更远。

千尺塔原来之砖铺散水已不存在,散水下即为素土夯层,即整座千尺塔实际坐落于地表之上,塔基高0.57米。
这塔建成已千年,其间地震29次之多,仍巍然屹立!

圣寿寺,清修之所,时时拂拭,勿惹尘埃。
圣寿寺钟的捐赠人王亚峰,其实就是张振龙。他少年家贫,为人续户改名。

圣寿寺全景。在纵横交错的坡顶之中,千尺塔依旧显示出高度。皇天后土,乾坤朗朗,嘉树巍巍,晟象煌煌,壮哉豪哉,歌哉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