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2015-07-14 08:52:44)
标签:

观星台

周公

测景台

郭守敬

分类: 大河上下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吾人心中完美的高台形象。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开会决定,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吾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观星台在内的8处11项古建精华。它们皆位于中岳嵩山周围,星罗棋布在蜿蜒的山川之中。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也是吾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第一批国保,可谓是万里挑一;在全国广袤的土地上,华夏文明之光孕育出不可计数的灿烂遗产,当时由梁思成等先辈组成的评委,从中筛选出180项,作为全国重点加以保护。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优越,曾是吾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的都城-阳城所在地。观星台中轴线上现有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景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落。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黄色照壁,在身后红色围墙的映衬下,显得特别醒目。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8处11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形象地定位在地图上,观星台位于东南。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照壁,清乾隆十三年(1478)建造。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硬山照壁侧面。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系时任登封知县施弈赞所立。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山门。面阔三间,分心槽布置。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檐柱为石制。上刻清嘉庆十四年(1809)楹联一幅: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
   “石表”与“星台”、“精心”与“古制”、“氤氲”与“会合”、“南北”与“阴阳”、“寒暑”与“雨风”,对仗堪称极工。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垂花门,也称戟门。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戟门前院落置一木枋。木枋后房屋为阳城遗址博物馆,已不开放。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木枋上书:观星台。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垂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分心斗底槽。檐柱上挂字牌,为宋健题写:中国天文博物院。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测景台。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测景台是西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在此利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太史监南宫悦仿周公旧制,建此石制测影台。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吾国远古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上的杆子,“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周代,使用圭表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意为在天地的中心——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石座背面,后人题刻:“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测景台可谓是吾国天文学的先驱,吾人即将看到的观景台即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它比国外最早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
    测景台立着不少石碑。都是后人到此拜访参观,写下的感言。明代书法家郑大原曾任登封县令,写下《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
    诗云: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阶前台榭余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肃戒明禋典,漫向碑前績赏音。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刘士伟撰文并草书。“制作仰元圣,阳城观象台,建中资制辅,测影佑三才,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登临窥日表,亲授指南来。”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古井。相传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建筑观星台时先期挖凿。后测量仪器用水和生活用水皆取自此井。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测景台后勾连建筑是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1975年落架翻修。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祠前后殿交接处。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上有缝隙,下留排水沟。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前拜殿卷棚顶屋架。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登封颍阳王顺治沐手书:“周公祠”。1999年秋月穀旦。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神象。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祠后殿屋架。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周公祠后,即是砖石结构的元代建筑,观星台。由郭守敬创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276)。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经过岁月磨洗的墙身。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1944年,日寇炮击观星台,留下弹痕。建筑无言,却记录了历史。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侧面。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墙身的线脚。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北立面。中间凹槽,顶层小室辟门。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踏跺护墙,向上收窄。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龙头喷水。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龙头。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踏跺。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顶部小室,三面围墙,面南开敞。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小室墙洞。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高表是按郭守敬创制原物的五分之一复制。在当时全国27个天文观测点中,多为八尺表测影。仅大都(北京)和阳城(告成)立四丈永久性高表,且以台体代替高表。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正方案系元郭守敬创制,用于定向。此为复制,原为木制,后改为铜制。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仰仪:按照郭守敬创制原物的四分之一而复制的,实为球面日晷,由仰釜、十字架、测影玑板组成。通过观测可以看出太阳的球面位置和太阳一年之中的位移,还可以观测到日全食全过程和食分变化情况。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帝尧殿:明天启七年(1627)以来称螽斯殿,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建,更名为帝尧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2005年复建。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帝尧殿。面阔三间。石柱。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明正德辛巳秋(1521),陈凤梧题刻石碑。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从帝尧殿看观星台。
天地之中,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形式和功能完美统一,不仅具有天文学的价值,在建筑史上,也写下厚重的一笔。后世学人以师法为荣,近年新建之河南博物院,即是以登封观星台为摹本的佳作。
    观星台,华夏的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