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作为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当然有一座美轮美奂地标式建筑,这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这就是大善塔。
大善塔位于绍兴城市广场东南隅,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似乎是为了和绍兴城密集的白墙灰瓦房舍协调,本是黄色外壳的大善塔在岁月的磨洗下,褪去浮华,露出苍白的底色。这塔是那样纤瘦,像婉约的江南女子,柔弱无骨。但它又是极其坚强,任凭风雨侵蚀,一直坚强地站立。它的身边,本是抛却红尘的寺院;时光摧毁了神圣的信仰,这里成为城市最热闹的地方。绍兴人,一代又一代,和它相互守望。
新建之绍兴会展中心,和大善塔遥遥相对。
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南宋庆元三年(1197),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

首层高耸,六角圆倚柱。半层处肋梁凸出,门边设框柱。

门顶火焰纹图案。

残留的楼梯,留在半空,下不着地,上不接顶。已成为纯粹的景观。

转角斗栱,下有小实柏栱。

塔身层层收分,略有弧度。倚柱头成梭柱收分,确是宋代做法。也许这塔在宋代并未全毁,明代只是修缮而已。

门洞朝向每层不同。平座为斗栱跳出,砖体水平伸出。

塔顶覆钵状,像绍兴人爱戴的毡帽。

风吹来种子,平座的泥缝成为扎根的地方,树枝交错盘结。

这塔融化在绍兴的土地上、天空里、绿树荫,成为不可分割的风景。

它看过多少人世变化,经过无数风雨洗礼,选择沉默,选择感恩。它从未抱怨,无论在梵音响起,还是广场舞震天巨响。

诗意地生存!

额枋上一斗三升。

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底层边长3.8米,底层六面均设壸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顶施藻井,上置铸铁覆钵。塔中空,原有梯可登临,现已毁。

夜幕降临,天上月眀,大善塔露出柔美的身姿,曼妙的风情。
塔刹,绍兴的乌毡帽。

顶层立面的线条凹凸有致,婀娜多姿。

面层褪去,青砖粉墨登场,原也不输几分。

门框柱分割成三间,额枋上隐出泥道重栱,原有华栱出跳成坡檐,显已毁失。
设想一下,最初的大善塔,在平座下,皆有展开的坡檐。那时的塔,一定要体量宽大许多,像一位戴着乌毡帽的男子,守护着绍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