啬园入口是一座有西洋风韵的四柱三门牌坊,明间稍宽,皆圆拱门廊。柱头是十字脊小屋。侧面刻缠枝花卉。立柱带凹槽。

大门为灰瓦坡顶,山墙观音兜。门额为张謇笔墨:景行维贤。

新建第二道门,飞檐翘角,白墙黑瓦,宫殿式样。
张謇书法立意沉醉,外柔内刚,有“同、光间书法第一”之美誉。

新建之廊桥。

环溪映山楼。

新建之拱桥。

憩厅。建于1956年,是由张謇先生的孙女张柔武出资所建。

扇亭。
张謇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

张氏飨堂。这是一组四合院建筑。青砖粉墙、回廊相通,前有敞院,后有天井。建于1927年,孙支夏设计。修缮多次,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05年,基本格局不变。

绿树环抱,肃穆清幽。

月洞门直通侧院。
墙上砖雕。
月洞门内,为草地,后置一排房舍。 
飨堂正门面南,牌楼式样,突出主体地位,似古非古。这大约是2005年修缮后的产物。

“张氏飨堂”横匾由两院院士、现代建筑师吴良镛题墨,较为罕见。
筒瓦脊。
王光英题横匾:万流景仰。

屋脊线条。

脊饰。

胡子昂题:万古流芳。相对于张謇,王光英、胡子昂这些红色资本家都是后辈。

两旁柱子挂联:“经济文章大魁天下,勋名事业永流人间”,称赞张謇不仅是考场上的状元,也是搞经济、办实业的能人。
张孝若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首《哭父》诗,现挂于飨堂侧墙:“昔年但恨吾生晚,今日方知死又迟”。可谓哀恸。

后院天井。

正脊。
天井内置奇松怪石。

飨堂毗连八角亭。八角亭的特别之处是中间为八面实墙砌起的小室,周围游廊。

八角亭垂脊。

张孝若墓,位于张謇墓东侧,算是携子的形制吧。墓园为圆形,用石栏围护。正中矩形石棺,石碑在后。

石碑嵌张孝若西装革履像,碑铭:南通张公子之墓。张孝若是张謇四十一岁时中年所得独子,1935年,张孝若在上海寓所遭仆人所刺身亡,年仅38岁,归葬于张謇墓东侧。
张君名怡祖字孝若,以字行。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十八日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殁,年三十有八。曰南通张公子之墓者,君之志也,君曩者寓书于友,谓题墓宜尔。盖尊其亲,谓其于乡邦所致力,皆先业也。
此隶书碑文,由南通书法家黄祖谦题写。

张謇墓,前有传统之墓坊,四柱三门冲天式。石鼓护侍。立柱上大字看似挽联,其实是张謇门人陈邦怀撰写文字:“先生諱謇,季直其字。自號嗇庵,南通張氏。年七十四,立不朽三。吉卜禮葬,當縣城南。民國丙寅,十有五年,七月乙酉,魂氣之天。石闕峨峨,纪實銘柱。建斯闕者,孝子怡祖。”

正额篆书:“南通張先生墓闕”。

柱头卷云纹。

墓坊之后,甬道两侧松柏森森,张謇铜像巍然屹立。此为1985年重新塑立,高1米98,原像在文革中毁坏。

张謇,身着洋装,长须高额,手持书卷。

像座正面镶有铜刻《张公啬庵铜像赞》:
“維張公既葬,越二歲己巳,三年喪畢。門生掾吏故舊,登邱隴而傷逝,感松柏之漸拱,悼德輝其永閟,念後生將安放?愴懷追慕,思昭不朽,僉謂:銘德累功,允施鼎鉞,愾聞僾見,莫尚圖形,絲繡平原,金鑄少伯,並不藉丹青之能事,而著愛敬之極軌,徵之往古,例既非剙,揆之今世,禮更攸宜。乃相與醵資,飭工冶吉,金笵德像,以遺其孤,樹諸靈域,俾清標燿乎百世,來哲仰乎無窮。而門生劉偉謹為之贊……”

回纹基座。

竹亭。

四角亭。

三夫人墓。这里安葬着张謇的两位夫人和张孝若夫人。三座墓葬一字排开,居中的是张孝若的母亲吴道愔,东首是张謇的原配夫人徐蒨宜,西首是张孝若的夫人陈石云。
张謇生前喜爱养鹤,溪西小池内雕塑着几只形态各异的白鹤,距鹤雕不远的水榭,称为“松鹤轩”。

太湖石。
啬园平面图。这是从门票背面扫描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