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二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最后是唐代,之后吾国由东西争霸转变为南北战争,西安的光芒逐渐黯淡,地位不再显赫。
西安现今保留有一座完整的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在唐城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这也是吾国国土上遗留大量明代城墙的原因。
西安城墙有主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截至2006年西安城墙先后共开有城门18个。图为南门——永宁门。

永宁门前正在复建吊桥、壕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把它令人骄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西安显然充分体会到这座巍峨城墙的价值。如此同时,那些失去了城墙的城市只能在影像中品味往事。
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最初应该是没有台阶的缓坡,大约是后代改动了。
从台阶的水泥勾缝还是可以看出新建的痕迹。
正楼三层重檐。下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蔴叶头。

檐角。
四周回廊环抱。
正楼横剖面。

正楼踞地面高32米,面宽7间,通体长43余米,进深2间,楼身2层,为斗栱歇山式屋顶。外檐3层。

西安城墙高12米,墙顶外沿筑矮墙,外檐有垛口,内檐墙则无。垛口上准备好供游人涂鸦的白纸,一解燃眉之急。
城内竭力保持着废都风貌,城外则以不可拦阻的速度升高,挑战天际线。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东墙长2590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敌楼,如今是游客服务中心。底层楼门向内,外壁开三窗,周设回廊,通高9.22米。

四抹头板门,裙板刻如意纹。
敌楼是从1986年开始重建,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二层楼,楼下台基。

西安城墙至今是闭合的,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城墙没有做到的。很多游客在城墙上骑自行车环游一周,有座敌楼上顺势做起自行车展。

中国人曾经最熟悉的交通工具。

城墙内侧。

城墙地面由青石铺砌,向内侧找坡,此为排水之用。
奎星楼,近南门东侧。由此下城墙,可进入文庙,即碑林博物馆参观。

这宽大门洞更像一座桥梁,飞架西安北城墙,这门洞名为解放门,原名中正门,又叫小北门,位于西安火车站正前。解放门开于民国时期,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而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城门内为解放路,城门外为火车站广场。
西安火车站。
火车站前总是人潮汹涌。
梁思成、林徽因在1951年发表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他们饱含深情地写道:“在城的四周,在宫城的四角上,在内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门上,立着十几个环卫的突出点。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还有人不感到吗?”不幸的是,那座环绕北京的世界级文物未能被感觉到,被拆除殆尽。相较之下,西安城墙被幸运地留下,人们应该已经感觉到它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