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北侧,尚有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仿古园林。取名为龙腾苑,其意来自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巡幸隆兴寺时留下的“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
上图为梦堂和尚经幢,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僧梦堂和尚而建。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青石质八角七级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梦堂主持隆兴寺期间,曾重修摩尼殿。增建弥陀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等。梦堂和尚于明正德十一(1517)圆寂。
基座。
首层较高,层顶设瓦檐。

束腰处八面体。



顶层屋檐,双层椽。

宝顶。

广惠大师经幢。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汉白玉雕制,残高5.02米。是为纪念隆兴寺住持广惠大师而立。广惠大师跏趺而逝于金大定三年(1163),享年78岁。

底层素平八角须弥座。

高浮雕。

力士半蹲,托起莲花座。


残存的顶部。

东经幢。



三世中丞石坊。
上枋浮雕衣锦还乡图。

雀替。

次间上枋刻“二龙戏珠”。

石鼓上蹲狮子。

明间立柱侧面,两侧设夹柱石,最下层为须弥座,中层雕石鼓,上层石狮相背而立。

此坊据《正定县志》记载,原位于阳和楼南侧,跨街而立,是由真定府知府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许瓒、许金、许守谦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老百姓都俗称“许家牌坊”。这座牌坊一度不知所终。2001年,重修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被重新发现,移至隆兴寺龙腾苑内。

北魏石雕佛像。

主尊汉白玉造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与长方台座均雕刻于北朝年间。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
龙泉井亭为明代重檐盝顶式建筑,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亭内有一口古老的八角琉璃井。据《隆兴寺志》记载,龙泉井为宋代“水漂木、地涌铜”的涌铜之处,且“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所以八角井又称“龙泉井”、“灵泉井”。

三面墙上的佛龛里雕刻着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佛像。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此碑额题道: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龙藏寺即隆兴寺的前身。

碑系隋代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而创立的石碑。它不仅高大庄严,而且书法艺术上向称隋碑第一,既无北魏的寒俭之风,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隶意,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忱挚,给人以古拙幽深之感。它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在书学之递嬗上具有颇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

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
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曰:“《藏龙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
王国维誉之:“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

进士第。

敕文劄子碑,为正定十方洪济禅院遗存。碑上部刻宋大观二年(1108)六月九日尚书省付十方洪济禅院的敕文劄子,下部刻大观二年七月十八日就尚书省敕文上奏、下达及施行的说明公文。
敕文劄子碑原样摹刻了宋徽宗大观二年的《尚书省札》和《成德军帖》两件公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省札》摹刻有蔡京和林摅的花押,使我们对宋代押字制度加深了理解。《成德军帖》右侧顶格有一大的“使”字,是目前所见宋朝使相签字特殊样式的唯一摹写。《成德军帖》文末官员署衔,除一人以“知真定府司录参军”入衔外,其余官员系衔均曰“成德军”。

武将。

文官。
石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