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山门、摩尼殿

标签:
旅游 |
分类: 大河上下 |

局,坐北朝南。

隆兴寺总平图。中轴线上,是影壁、石桥、天王殿兼山门,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这部分为寺院的第一院落;随后由牌坊和围墙合围出第二院落,中轴线上,分别是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 戒坛和大悲阁间两侧对称布置转藏轮阁和慈氏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大影壁,清代。隔中山东路,在山门之南。 
石桥,清代。山门前,中山东路北。

山门兼天王殿,建于北宋,单檐歇山顶,分心斗底槽建筑,清代做过大修。

转角宋式斗栱旁,夹杂清式平身科。转角斗栱以由昂、宝瓶托角梁,单抄双下昂。令栱成交手,上置替木、撩檐槫。
柱头铺作。

八字墙中心绿琉璃花饰。

门上部横嵌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亲赐“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

隆兴寺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荣非比寻常。

圆栱大门。

飞檐。

转角铺作仰视图。灵巧的木构和优美的线条,别具匠心。
转角铺作内部,讹角梁压住偷心造的角栱。

殿内正中供奉金代木雕大肚如来佛。

七檩中柱式屋架,梁柱间以梁托和两跳华栱连接。

两侧四尊泥塑天王像为1982年重塑。
摩尼殿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七间、近深六间。长33.32米,宽27.08米,重檐歇山屋顶,绿琉璃瓦覆顶。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这种结构在宋画中屡见,但实物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

门前置石香炉一座。

山面柱头铺作。出两跳,斜栱。令栱成交首。

转角铺作,耍头斫成昂嘴形,呈重昂之状。从耍头的粗长,可看出摩尼殿较古。

转角铺作仰视图。额阑、普柏枋、撩檐枋皆出头。

主体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

单抄单昂偷心造。

阴转角斗栱。栱眼壁辟直棂窗。

山面明间挂“摩尼殿”额。
佛坛上供宋塑释迦摩尼、迦叶、阿难和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
补间45度斜栱。

丁栿。

殿堂中呈“回”字形。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其余皆绘有明代成化年间所绘的壁画。


殿北壁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塑的通壁悬塑“五彩倒坐观音”。“倒坐”是指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高3.4米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目清秀,微露笑意。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一脚踏莲,一脚踞起,两手自然抚膝,右手搭于左腕自然抚着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表情闲适安逸、优柔端庄,美感无限。
制作瓷塑人:何朝宗。
摩尼殿北立面。

广长妙谛。

摩尼殿侧面。明显地看到檐柱侧脚和生起。

































前一篇:【正定】天宁寺凌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