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为国家四大博物院之一,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就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外,河南博物院当属第二。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大地正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
河南博物院是中原在历史发展中挥洒的重卷,厚积地创造着惊世奇迹。演绎着中华民族的煌煌生机。
图中为乳钉纹红陶鼎,或称“鼎之滥觞”,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吾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鼎。
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8700——8200年)。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吾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裸体人物纹高足镂孔灰陶盘。新石器时代(距今4300——4000年)。

四千年的冰清玉洁。

彩陶双连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
两壶并列,腹部相通。
原始瓷尊。
由陶器发展到瓷,在原料、烧制温度、胎体、釉各方面皆须有很大的进步。

兽面纹陶簋(gui)。

兽面纹铜罍(lei)。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前期。

兽面纹提梁铜卣(you)。商代前期,卣为盛酒器。
“妇好”鸮尊。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好”汽柱甑形器,三千年前的汽锅。

“保”铜尊。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长子口”铜簋形觥。西周,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

“匍”雁形铜盉。

“匍”雁形铜盉人物。
“虢季”铜甬钟。西周。

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镶红铜龙纹提链铜壶,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跽(ji)坐人铜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跽(ji)坐人铜灯。1975年于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云纹头饰。

熹平石经,最早的官定石刻经本。蔡邕书隶,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袁安碑,篆隶之变。书体宽博,介于小篆和隶书之间,通婉流畅,圆劲遒美。
东汉画像石:熊戏。

百戏陶俑图。

绿釉陶六博俑——消逝的对弈。
对博在战国至汉代盛行。博具中有六根箸,故名六博。对博的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对博时要先投箸,根据投的结果决定行棋,最后一方将另一方的枭棋杀掉,于是获胜。对于六博的具体下法,已失传。故谓之消逝的对弈。

陶砖。


黄釉扁壶。北齐武平六年(575年)。
七层连阁式陶仓楼。先人的营建力可谓惊人。
白陶碾、磨、杵臼、女俑。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武则天金简。唐,发现与嵩山之巅。

唐十一面六臂观音石造像。

杂剧人物砖雕。北宋(960——1127)。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恰似雨过天晴。北宋。
该瓶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与腹部刻以莲花纹。造型端庄典雅,线条优美流畅;刻花自然淡雅,若隐若现;蓝釉温润柔和,开片晶光闪烁,恰似雨过天晴。

金棺。北宋(960——1127)。
叉手、吹口哨砖雕。元代(1271——1368)。

三彩琉璃塔。

三彩琉璃塔佛像。
明清珍宝:象牙萝卜、白菜。艺术向世俗靠近。
以下为楚国青铜艺术馆展品:

“王孙诰”甬钟。春秋,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

“王子午”铜鼎(附匕)。春秋,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

云纹铜禁。春秋,1978年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禁为盛放酒器的案子。该禁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此为吾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用石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令人叹为观止。

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