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神像。
管仲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的思想汇集在《管子》一书中,《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管仲不仅是思想家,他还是手握国之重器的宰相。一般认为,他是我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他在齐国国君初亡、全国陷于一片混乱的状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三年便使一个边陲小国民富国强,然后使其国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执政四十余年而善终。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很早以前人们就把管仲作为贤相典范。
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

青草萋萋。

1982年立墓碑。

管仲像。

传说墓前原有一幢石碑,上面刻着毛维孙的诗:“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上,千古常埋天下才。”现在的石碑大抵是后补的。

管仲墓北临淄河仅百米,西濒沟堑。墓高14米,东西长36米,南北长约14米。

颍水育英。管仲出生在颖上(今安徽),幼年时候父亲在一次战争中丧生,与母亲相依为命。少年时的管仲喜爱读书习武,经常与好友鲍叔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了生计,曾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钱,往往会多分一点。别人认为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之人,多拿一点,是他家中贫困,要养家糊口。据《史记·管晏列传》的记载,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被认为是君子之交的楷模,这次朴槿惠总统的演讲中也提到,管鲍之交在韩国是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这又使吾人惭愧。管鲍的故事贯穿有齐始终,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齐国的宰相。管仲在任上即将去世,齐王征询他的继任者,并推荐鲍叔牙。不曾想管仲却坚决反对,管仲说道:“鲍叔牙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相,管理国政。因为他老是把别人的过错记在心里。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有人把这事告诉鲍叔牙,鲍叔牙哈哈大笑,赞许管仲道:“管仲公而忘私,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当年推荐管仲为相的缘故啊!”
鲍叔牙有知人之明,他向齐桓公推举任用了管仲,使齐国富强起来。后来,管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推荐鲍叔牙接替自己作相,而是推荐了比鲍叔牙更适合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做得对,没有因此责怪管仲。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同时又都以国事为重,绝不结党营私。后人一直推崇他们这种真正的友谊,“管鲍之交”就意味着这神圣的交往。只是如今,光明磊落如管鲍者,已难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