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文英墓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东、废黄河北岸,现淮阴区图书馆后院内。郑文英是古琉球国使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我国,在赴北京途中病逝葬此。
淮阴区图书馆的具体地址是新街17号。新街不新,路两边是普通的房舍,淮阴区图书馆也并非想象中的现代化大厦,外观上更像一座办公楼。
绕过图书馆,来到后院,便是一道围墙,中间圆门。上刻“墓园”二字,清朝这里曾是墓地,如今只剩下郑文英墓,它一直静静地躺在这里,依托图书馆的文化力量,不曾被打扰,安然度过300多年。文保碑和介绍碑被镶刻在这堵墙上。

围墙内是郑文英墓茔。随着郑文英墓文保级别的不断提高,这里得到妥善保护,修葺一新。

这块墓碑是1979年调查发现,并最终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凭证,立于郑文英墓前,上记为:“琉球国朝京通都事讳文英郑氏之墓”。此碑并载有说明文字:“此原石半缺,民国二十五年里人重立,兴化金应元书。”
此碑的“通都事”乃“都通事”的误倒。就是说郑文英的官职是“都通事”,而非“通都事”。此处都字乃负责或担任之意。这种用法在宋代的官署名与官名中便十分常见。如都作院、都教头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琉球国中山王府官制》详细载有琉球国官制。于“协理府”下即设置有都通事、副通事和通事等官职。由此可见,在通事中,郑文英的职务级别较高,是翻译部门的负责人。
现今的文保碑却有了问题,郑文英的官职成为“琉球国京都通事”。这样标识误解了原本是动词的都字,与京字连成京都一词。这样,便传达给人一个错误信息,郑文英是琉球国京城的通事。实际上,他是大清附属国琉球来北京朝拜者,官职为都通事。
最大的疑问在介绍碑上:
郑文英(1744-1793),又名大岭亲云上,祖籍福建长乐,明洪武二十五年,其祖先随闽地36姓人东渡琉球拓荒,带去中国的文化与先进技术,到郑文英已是十五世。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一月二十三日,郑文英奉使来贡,于十一月十四日病逝途中,安葬于王营清口驿站(今淮阴区图书馆后院)。此墓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1980年被原淮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淮阴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原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淮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的简介非常令人不安。琉球以前一直是中国国土,1875年,日本强行窃取琉球主权,大军开入琉球,禁止琉球进贡中国和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明治十二年(1879年)天皇政府推行“废藩设县”,在琉球强行搞了个所谓的“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大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此后,因我国祚衰微,琉球全部失陷,直至今日。由上可知,至少在郑文英时代,琉球是大清附属国,和日本全无瓜葛。因此这墓和中日友好交往也毫无关系。文保碑的介绍,似乎给人以琉球自古便是日本国土的口实。确实有失国体,贻笑大方。
本文参考了乘桴子的博文《琉球与日本》。关于淮安郑文英墓,日本人研究了不少,大概把每块碑都看得透彻。指出吾国文保碑和介绍错误的最先也是日本人绀野达也君。我国有识之士也提了不少意见,这位“龙的传人”写得最好:
“此墓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字样,出现在郑文英墓的说明文字中,不仅说明号称文化繁盛之地的江苏,不仅是“史盲”,更显示出对日本卑躬屈膝的嘴脸。该说明文字应该修改为:“此墓是琉球自古为中国东南沿海移民开垦的领土和中国人繁衍生息之地的历史见证,也是琉球建国后长期为中国藩属国的历史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