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关于六和塔的介绍可谓多也,前人之述备矣。但当真正走到它的近前,仰视它,还是为它苍劲雄浑的身躯、宽广深厚的体态震撼。六和塔体量巨大,这也是由于历代修葺的缘故,内部是宋朝的繁丽砖塔,顶刹是元代遗留,周遭木构檐角,则是清末补辍。

六合文化公园山门,“六和听涛”由黄永玉题写。

六和塔如今的体态是清末朱智重修的结果。这形象出现在诸多书籍广告的封面,已是公认。说明吾人现在接受并喜爱它。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则对此诟病较多。梁思成先生曾写到:现在在钱塘江边,或自江上,远远就可以望见肥矮十三层檐全部木身的六和塔。
民国二十三年,浙江省着手修复六和塔,梁思成写到: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屈,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必须恢复塔初建时的原状,方对得住这钱塘江上的名迹。
这事说明,美确实无一定标准。曾经认为很另类的六和塔,经历百年与人们朝夕相处之后,变得可爱。肥胖变为有性格。似乎只有这么大的塔,才镇得住滚滚的钱塘江潮呢。

六和塔被刻在碑上,画在地铁沿线的墙上,成为杭州的图腾。

高大的樟树和秀江亭。

六和塔虽然不被梁思成先生喜爱,却依然入选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可能和它从权衡秀丽的八角七层宋代砖塔演变而成为八角十三层“矮拙”之晚晴木构的历史过程有关。塔平面之布置,中为正方小室,梯级周绕而上,至各层为廊,在各正面辟为壸门。内核依然是江南宋塔的典型形态。

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现在如果有人提议修复六和塔至宋初的模样,恐怕会招来经久的批判。建筑的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适应它,与之共生。

刘海粟八十五岁题字:净宇江天。

塔前广场牌坊细部。

康熙御笔:六和塔。

南宋《尚书省碟碑》。南宋隆兴二年(1164)赐额“慈恩开化教寺”,该寺依塔而建,故又名六和寺,开化寺第一任住持即是重建六和塔的功臣智昙。
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横匾仍在,已不是乾隆的墨迹。登塔的人们每到一层,抬头看一下匾额,就知道所在层站。这比简单的标上楼号要更具深意。

仙鹿。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古建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狮。

飞仙。

狻猊(suanni)。

蔓草卷纹。

如意头。

壁画。

磴道顶清代斗栱。

工字纹。

塔心室叠涩砖顶。

海石榴华。

莲荷华。

龟纹。

鸡冠花。

石榴。

海棠。

蜀葵。

石榴。

绣球花。

壁画。

紫茉莉。

莲荷。

牡丹。

鹦鹉。

练鹊。

四天宝纲。

塔顶内部。

1991年5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六和塔维修,工程主要是调整塔顶屋面坡度,加固地柎钢结构,更换各层屋面全部屋瓦一万余张。是年十二月竣工。
塔檐翘角挂104只铁铃。
武松出家。传说武松在六和寺出家。

鲁智深圆寂。鲁智深在六和寺听到潮信,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于是他想起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
近年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复制吾国各地古塔于月轮山上,图为登封净藏禅师塔。余上次去登封未能得见原物,看看复制品上的人字斗栱,也算聊以自慰。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五十九点八九米,占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