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寺位于位于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
这里是尼僧道场,当地人都说是少林寺初祖庵的下院。历史上,曾有北魏文成帝之女转运公主、南朝梁武帝之女明练公主(禅宗尼僧鼻祖)、北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三位公主在永泰寺出家修行,成就了永泰寺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

省保碑写道: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寺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日公布 登封县革命委员会立。
事实上翻开河南省文保护单位名单,只有“永泰寺塔(含唐代经幢二座、明代塔及碑碣等)”的名字。2001年,永泰寺塔以经典的唐塔身份入选国保。
游览图。永泰寺前身为转运庵,后为南朝梁武帝安置其女儿萧明练而建,改名明练寺,北魏正光二年(521),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入寺后又改名永泰寺。寺院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中轴线上五进院落,分别是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右侧两进偏院,是素斋馆。唐塔在寺院之后。

余来访永泰寺,已是下午。素斋馆安静地等候着,红色的门帘诱惑至极。但见檐柱上的楹联写道:细品清茶还有味,饱餐素食更无渣。于是轻步进去。

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份,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
吃下一份素斋,碗碟上冒着热气,天地在有无之间。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世界和谐与否,取决于吾人对素朴的追求。大道至简,随遇而安。

穿越的时空的反手书。

先去寺院后面。山野上,暮冬的残枝和均庵主塔相与辉映,这两层方形砖塔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仲冬,高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围有砖雕花纹,已渐埋入土中。塔身背面嵌有《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刻石一方。碑载北魏时期明练、永泰二公主出家前后的景况及均庵主之功德和生平。永禅寺是永泰寺在金朝的名称,元、明以后,又复称永泰寺。
碑文中说,均庵主“孤然已达西方去,留得真容宝塔中”,尘归尘,土归土,东流归海。

叠涩小青砖薄薄的胎质像长明的蜡烛,似乎要把过往的一切留住。

塔刹已毁,缝隙中生长着顽强的野草。

再沿山路前行,见一背山而筑的窑洞,两侧的大圆拱门洞封成小门,有农妇住在这里。让人叹息又惊讶。叹的是民生之艰难,惊的是生命中承受之重。这一方窑洞,在农妇的心里,便是广厦华庭。这样的建筑,是有尊严的。

永泰寺塔。建造于盛唐时期,方形密檐式建筑,塔体高通24米,底宽4.8米。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南面辟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进至塔室,塔室内部为空筒,塔身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中国现存唐塔中的佼佼者。
密檐之间,有隐窗。

砖制相轮。

永泰寺塔柔美的塔身线条令人惊叹。和法王寺塔十五层密檐相比,永泰寺塔密檐数为十一层。从塔刹看,永泰寺塔有相轮,法王寺塔则为仅存莲座。
塔壁,似曾设置闸门。

塔心室中空,通透至顶,大约初建时就无踏步蹬道。

回至寺院,须购门票方可得进。余趁四下无人,狂奔而入。天王殿前两方八面体石幢便是唐代旧物,顶部尚有石刻佛造像。
永泰寺碑,刻立于唐天宝十一年。龙首方趺,碑首与碑身浑为一石。高2.35米,宽0.9米,厚0.24米。造型精致,雕刻生动,碑顶六龙盘首,从侧面看,有三条垂首含碑,龙的躯体充分体现出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水平。

水井。年头不会太短,因为有风蚀的石柱见证。

中佛殿。原为清代建筑,1996年殿址扩大重建后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檐下施五彩斗栱。
殿前一株大叶杨,树高26.6米,胸围4.62米,冠幅20米。传为永泰公主所植。

大叶杨。

大雄宝殿。1994年扩大殿址重修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重檐歇山式绿琉璃房。殿前一株娑罗树,为佛教三宝圣树之一。高20余米,粗2.5米,为亚洲最大的娑罗树,树龄达1900年。此树是汉明帝八年(68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钵带到中国的贡品,先植于白马寺,公元79年移栽法王寺。北魏孝明帝为永泰公主修此寺院时把娑罗树赐于公主。公主亲手栽在寺院,因此这树在永泰寺已有1500年。

皇姑楼。1999年扩大楼址进行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架,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楼内供奉永泰公主玉石像。

皇姑楼前的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