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琇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

清凉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清雍正十二年立碑。

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法宝阁,亦为释源陈展馆。
藏经阁,亦为释源美术馆。

从白马寺前小路向东,去齐云塔,路经狄仁杰之墓。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有唐忠臣狄梁公墓,明万历二十一年吉日重立。
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隐出的额枋、斗栱,菱角牙和叠涩砖,散发苍凉的古意。

塔额题:释迦舍利塔。
金大定十五年,临济宗僧人栖岩彦公建造此砖塔,人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或白马寺塔。清代的如琇和尚,称此塔为齐云塔,这一名称此后被人们广泛接受。

塔前还保存有金大定十五年和明重修碑记3通。

宝瓶式塔刹。

秀丽的身影,婀娜的线条。四角挂风铃,正面辟拱门。内部结构采用走道、竖井、壁龛、心室、拱券等建筑造型。

新建之齐云塔院大雄宝殿。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被称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白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