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上字不少已漫漶不清,很多碑身已残缺,真是岁月无情任吹打。
北京孔庙内的进士碑林起源于元代,丰富于明代,而后又延续至清代。直到中国科举制度废止,碑林中矗立石碑计一百九十八座,题刻着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年来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其中有:明代首辅张居正、明朝指挥北京保卫战的于谦、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清代文人纪晓岚、清代文学家及改良主义先驱者龚自珍、清代帝师书法家翁同龢、清道光年间查禁鸦片的林则徐与邓廷桢、清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李鸿章、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末代进士沈钧儒等。

孔庙的西边,是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这是按“左庙右学”的古制而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国学大师的称呼,这国学实际就是在国子监学成,在国子监学到的学问算是最正经的国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的时代,不应该有国学大师了,因为国子监已经不招生很多年;就好像和平年代,不应该有元帅,是一个道理。
这里说到我母校东南大学的校歌里的一句话:齐梁余韵在,太学令名标。据称这是全国唯一敢在校歌里自称太学的。原因是在南朝时期,南京成贤街附近就是国子监所在地,东南大学就是建在这沃土之上,所学自然也沾了太学的灵气。
北京国子监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时,在这里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这里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最高高等学府校址。

明洪武年间石碑。

琉璃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上题“圜桥教泽”,“学海节观”。
琉璃牌坊确实完美,细部的花纹,浮雕都是精致异常。“学海节观”的意思是学生很多,看不完。要分水而坐。

辟雍。这是国子监里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新建,四面环水,以圜桥联系。中央重檐四方攒尖亭,就是国子监老师上课的地方,学生学海节观,跪成一圈一圈,一边淌汗一边听老师讲课。这国子监的老师是谁?有如此气场,答曰:皇帝啊。

泮池。辟雍与环水组成一体,形如一块温润的玉璧。这是吾国传统之理念在建筑形式上的体现。

香炉。

三交六椀格扇,等级尊贵。

雅涵于乐,皇帝高坐雕龙宝座之上,娓娓道来。其时一定也很是自得吧。
那么皇帝多长时间讲一次课呢?原来自乾隆以后,每逢新任皇帝即位,就要来到国子监,在辟雍讲学,彰显王朝对教化之重视。

辟雍据介绍是和珅设计,刘墉负责施工,可谓双璧。辟雍以北,是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绳愆厅。掌颁定学习规制,稽察勤惰,分发廪饩,复核支销,协助祭酒、司业处理监务。

国子监勃兴于吾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清光绪年戊戌变法间,国子监停办,改由京师大学堂讲授西洋学说。这其实是一件重大事件,标志着吾国教育方向的转变,这其中是对是错,孰是孰非,雾里云里,也许永远也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