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为:看龙洞偶成。曰:幻化起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后跋曰: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给事中言事,谪判海州,重九日赴此闽人林廷玉谨识。跋文中有两行字刻后林廷玉觉得不妥,可能有“犯上”之言。又命人凿去,成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
龙洞是海水侵蚀而成,现在连云港的海平面似乎下降,从孔望山是不能看到东边大海了。洞上是清代书法家钱泳的隶书石刻。

从碑刻中看到淮安府知府字样。其实明朝连云港称海州,属淮安府管辖。而淮安府为六部直辖,地位尊崇。



明代勒石:归云洞。
明代王同墨迹:归云飞鸟。
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知府王同诗云:龙洞良霄夜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
王同,字一之,号中泉。河南郏县人,1544年任海州知州,其在任期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上面这首诗体现了他春风得意,出任海州知州的轻松心情。
石象。成于东汉,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480厘米长,背宽350厘米,通高260厘米。

象足浅刻莲花。
象牙、象耳、象眼,皆栩栩如生。
左刻丁字形髻的象奴,手持钩,脚带镣铐。右书“象石”二字。
长鼻巨牙,足下仰莲座。
卷尾粗足。
金镶玉竹是连云港的珍稀品种。
孔望山的摩崖造像最为珍贵,1988年入选国保。

摩崖造像位于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造像最大1.54米高,最小头像仅10厘米。内容有涅槃图、舍身施虎图以及立佛、坐佛像,供养人、宴饮论道图等。
省保碑也被弃置在护栏之外。
李子花树旁是金乌石。大概是它的样子像一只大乌龟,特别是它的身上的花纹,真像一只硕大的龟的纹路。
李子花。

龟背纹。
石蟾蜍。
石蟾蜍本有石栏围护,年久日晒雨淋,风化漫漶,消瘦不少。
孔望山极顶孔子望海的雕像栩栩如生,不过现在在他的面前,只有一座座楼宇。大海已不见踪影。

杯盘刻石。状如巨砚,故又称“砚石”,是在一块天然的大石头上凿制而成,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是东汉时期祭祀东海君之用。
中心是一盘形凹刻,周围有八个杯形凹刻。
杯盘刻石位于孔望山主峰顶,高高在上,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给人飘然出世之感,实为理想的饮仙露美酒、求仙拜仙和修炼成仙的绝佳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