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圣庙牌坊上云纹图案。
庙前东西向还相向立着一对牌楼,西侧是“一贯心传”。
曾庙山门。即宗圣门,重建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曾参宗圣而得名。
东侧牌楼上书:三省自治。初看有些惊诧,细一琢磨,大概是说“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

宗圣门上门簪。
进入宗圣门内回望,丹柱红墙。

涌泉井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而建。孝子传曰:曾子行孝,枯井生泉。
由“孝”字组成的宗圣画。

万历碑亭。明万历七年(1579年)扩修曾庙,曾子六十二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树碑建亭。二十世纪“文革”中碑亭被毁。2003年11月,香港曾宪梓博士捐资按原貌修复。
屋顶垂柱。
骨格瘦硬之小楷。
工整舒展,有棱有角。

万历御碑旁还立着几座明清石碑,皆盘龙碑首。
戟门。曾庙二门,明万历七年(1579年)扩建。戟门的含义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武官到此处放置随身兵器的地方;有人认为是取其拱卫之意而命名。
吾国有一名词:楷模。这词是从楷书中得来,楷书是书法最规矩整齐的字体,方正美观,有始有终。做人也得如此。
戟门楹联: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咸承阙训,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入戟门后,直面乾隆御碑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御制《宗圣曾子赞》,遣官到曾庙致祭,并树碑勒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毓墫建亭。文革中被毁,2003年曾宪梓按原貌修复。
戟门斗栱,上下檐椽。

补间斗栱内部,翼形栱上阴刻云纹。右侧的翼形栱已脱落。
翼形栱脱落,仅剩耍头。
从乾隆御碑亭望宗圣殿。
隐映于松柏之中的宗圣殿,置于石砌高台之上,四周围以雕花石栏。
宗圣殿前是御碑亭,东西两庑。
东庑。供奉曾子弟子阳夫、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孟仪及曾子后裔曾元、曾华、曾巩、曾個庵等九人神位。
宗圣殿重檐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覆顶。
乾隆年间石碑。
宗圣殿,始建年代无考,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四周廊柱二十二根,石制,通体平雕花卉,刻工精细。
廊柱阴刻花卉。
檐角骑兽。仙人骑凤和戗兽间计六只,不符一般为奇数之定例,大概是后期修建所致。
宗圣神位。手持笏板,头带冠冕。
望板上八角藻井,浮雕金龙戏珠。
里跳六铺作。
里跳转角铺作。
传道一贯,雍正三年御笔。

平闇上绘团龙图案。

飞檐翘角。
宗圣殿台基侧面。
宗圣殿山面。
宗圣寝殿。建于明万历十年(1579年),五脊歇山式,殿中祀郕国一品夫人公羊氏之神位。文革中傾圯。2003年,曾宪梓出资修复。
雕梁画栋,旋子彩画。

宗圣殿里还供奉子思、孟子之神位。格扇门窗,引人今古之思。
椽头之彩绘。

曾庙沿中轴线分为正、左、右三路,左路自北朝南依次为庖厨、斋居所、三省堂。
三省堂匾额,曾宪梓题字。
三省堂全景。
左路南门——慎独门。
右路为莱芜侯祠院,修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正门为咏归门。咏归出自曾点之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门簪。这玩意像女人头上插的簪子,故名。吾以为传神之至。
莱芜侯祠全景,左为崇德祠,右为报功祠。
莱芜侯祠正殿。创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五脊歇山顶。
莱芜侯祠祀曾子父亲曾点。曾点也是孔子早期弟子,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莱芜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