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桥西立面。更西面不远处有一水坝,挡住上游来水,因此桥水已经枯干,减轻不少冲力。
三环桥跨度较燕桥要小,依然是三孔石拱,中间拱稍大。桥顶基本平行。
最南边的石拱。隐约可见一条树干横着延伸,像一棵梁,承受上部载荷。
桥拱前迎水面也有分水墙。青石粘结密实饱满。
拱上的树身,水平地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寻找破茧成蝶的机会。
斑驳虬枝,植入地下,不离不弃。
树和桥已成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离。
对生命的渴望,树由站立变为横行。太顽强。
这棵枫杨树像绳索一样牢牢束缚住桥体。而且树干已伸入桥体,横穿过对面。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桥拱石上有不少文学作品。
来到桥的东边,让人目眩神迷,唏嘘不已。枫杨树生生挤出几块青石,云破月来,对生命的渴望战胜了死亡的陷阱。

从这边看似乎是桥驮树了。事实上,树是有根的,根托着桥啊。
南边还有一棵小一点的树从桥缝里伸出,不屈不挠。
就算是顽石,一样被鲜活的生命感动,让开一道缝隙,给点阳光雨露,迎着风成长。
东边也有树根,也有树干。这说明桥身里已经盘根错结,托着桥面,减轻桥拱压力,从这里看,又是树驮桥。
树身侧面剪影。
桥头有宿州市曹村镇所立石碑。碑记写道:桥缝中生枫杨一株,年深日久,汲日月之光华,承天地之造化,桥树交融,形成中原一绝。来往过客,望之无不嘘唏,因之“三百(碑)三孔桥,桥驮树,树驮桥”闻名千里。这块碑,可以叫做镇保碑吧。
桥面已限制大车通行。

枫杨树上系了不少红绳,它已成为精神的象征,崇拜的偶像。我发现树下还有一瓶茅台酒,大概是有人供奉的吧。

《世说新语•言语》有段典故: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意思是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经过金城时,看见以前他做琅邪内史时所种下的树,现在都有十围那么粗了。他感慨地说:“树尚且长得这么快,人又怎能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把着树枝,拿着枝条,感慨地落下了眼泪。
眼前的树驮桥桥驮树,又何尝不让人起兴亡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