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0211355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南京明孝陵
(2010-12-30 08:54:50)
标签:
曾国藩
南京明孝陵
中山植物园
宝顶
琉璃瓦
分类:
人文荟萃鱼米之乡
明孝陵和梅花山,现在统属一个景区。此为在孝陵宝顶内所摄宝顶城墙和明楼的照片。
翁仲路神道的一对望柱。
石像路神道旁的一对石马。已在这里静默地守候了六百年。。。
翁仲路神道旁的文臣,端庄大方。
棂星门。此为2007年1月复制品。仿木结构形式,三门六柱,面阔20.61米,高7.60米,三门并排,彰显明代初年的质朴与厚重。3个门之间用红色矮墙连接,琉璃瓦覆顶。
金水桥。前方便是陵宫的文武方门了。
陵宫门外水井。是为祭享礼仪过程中宰牲用水而建。井深18米,底部用青石板铺成,井旁青砖错缝叠砌,井口部由6块扇形青石板铺成六边形井床。井上原建亭已毁于清代,残存6个砖砌柱础基座。现复制。
前为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文武方门。
“特别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
俄六国文字撰写,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
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康熙手书“治隆唐宋”御碑。咸丰年间的战火使其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
曾国藩
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这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现在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焚帛处。
享殿。
内红门。
前为大石桥,又名升仙桥。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拱门式斜隧道。
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明楼为2008年复制品。建造在方城顶部。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方砖墁地。原明楼毁于清咸丰年间。
宝城。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南京梅花山
后一篇:
南京岐阳王李文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