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雨狮子山

(2009-05-26 19:42:03)
标签:

阅江楼

郑和

天妃宫

宋濂

狮子山

分类: 人文荟萃鱼米之乡

烟雨狮子山

    说起狮子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香港歌星罗文。这位香港歌坛曾经的旗手唱过一首《狮子山下》,歌颂了香港人的创业精神。在香港回归五周年的酒会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表演讲,用这首歌作结,感动了很多人。狮子山从此为人熟知。歌中唱道: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5月25日,烟雨朦胧之中,余来到狮子山下。不过余之所至,位于南京下关。南京的狮子山,历史更为久远。明太祖朱元璋在此陈兵八万,力破陈友谅三十万大军,奠定基业。洪武七年,一统江山的太祖心情极好,来到狮子山。突发豪兴,要在山上建一座阅江楼以记其功,并要求众大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自己带头先写,抛玉引砖。大臣中以翰林院学士宋濂写得最好,把皇帝大大歌颂了一番,文中写道: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宋濂的《阅江楼记》,确立了自己的文坛地位,就像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然,还有一首诗,是崔颢的黄鹤楼,让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这四篇免费广告也成功推销了长江四大名楼。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作梦都会到这些地方。看看落霞与孤露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濂的《阅江楼记》留传后世,入选古文观止。

    正当阅江楼地基已经打好,明太祖冷静后突然想起,创业初成,节俭为上,接着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晓喻天下,国家百废待兴,楼暂时不盖了,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阅江楼因此有记无楼。文人们溯长江而下。一路美景,来到南京,突然觉得长江边空虚了不少。大概是想起阅江楼了吧。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南京人重新想起这段往事,国力已今非昔比。阅江楼经过六百年,终于竣工。阅江楼高五十二米,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她俯望着长江,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红红的旗帜;回过身去,仪凤门安静地呼吸着。狮子山顶,有孙中山先生准备北伐时巡视江北的遗迹,还有大清朝道光年间的大炮。阅江楼和它们在一起,那样和谐。平心而论,如果单单论楼,四大名楼中阅江楼当为翘楚。狮子山上楼阁园林的整体造型也相当精当,让我想起江南第一理景的苏州虎丘。

    狮子山下,缠绕着明城墙,蜿蜒起伏,像温柔的曲线。城墙外有两个去处,不得不提,那便是天妃宫和静海寺。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从南京下关龙江出水,浩浩荡荡地从狮子山麓驶向太仓刘家港起锚地。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天妃宫”,并亲自撰写碑文,立御碑于宫中。其后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此即天妃宫的来历。

    静海寺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成祖敕建。当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1409年)返国时(1411年),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
    近年有学者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静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郑和守备南京时敕建并赐名“静海”的,是为了“昭太宗皇帝圣德”,因为是朱棣“命使(郑和)航海”的。至于“成祖敕建”说,有人认为乃自晚清至今一些修志者误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郑和六下西洋回来后的1424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派船出航的热情似乎没有成祖高,于是郑和就被任命为南京守备。无论静海寺是否此时建的,郑和此时却住在静海寺。

    静海寺的由来虽有争议,但和发生在寺里的另一件事相比,已不重要。那就是:静海寺是《南京条约》的议约地。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迫于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淫威,与英军在静海寺内议定《南京条约》,后在泊于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中国人从此尝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会挨打”的滋味,并蒙受耻辱长达155年。静海寺也从此与香港有了特殊的历史联系。南京的狮子山,和香港的狮子山以这样的方式交会,真让人感慨时势弄人。余来静海寺时为星期一,闭馆整修,不得入其门。余徘徊良久,遗憾而归。

    谨以狮子山下后半阙作结: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

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

    阅江楼

烟雨狮子山

    孙中山阅江处,远处可见南京长江大桥

烟雨狮子山

    道光炮台

烟雨狮子山

     宋濂的《阅江楼记》   

烟雨狮子山

    明太祖的《阅江楼记》

烟雨狮子山

    入口楼梯,后为明16帝真像

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烟雨狮子山

    仪凤门

烟雨狮子山

    狮子山上的明太祖藏兵洞

烟雨狮子山

    明太祖牵马进入南京城,让人想起北京大兴的李自成骑马入城的雕像,历史何其相似。 

烟雨狮子山

    山上的山花开呀,我才到山上来 

烟雨狮子山

烟雨狮子山

    从天妃宫看阅江楼

烟雨狮子山

    从静海寺看阅江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