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时评 |
“无聊生非型”。这类人可以说是不少喜好情感类节目者的通病。就如同样喜欢情感节目的大学老师周满哥说得那样:“平淡的生活逐步让人乏味,而寻求生活中的刺激却又绝无可能,特别是对于安稳的都市人群来说,那么解决之道就只能在非现实的空间里寻找一点寄托。以往这类真人版的情感故事只存在于《知音》这样的杂志,或幻化为影视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那些多多少少和我们的生活脱离的太远,无法让我们有生活的代入感。而情感类节目的兴起似乎满足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曲折离奇的情感波折,真人真事的面对面展现,一切都那么原汁原味,一切都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两种心理慰藉,一种是通过别人的生活来‘实现’自己潜意识中无法做到或难以达到的目标,比如和初恋情人的再次聚首,鸳梦重圆。而另一种慰藉则是一种窥私癖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好奇心,但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过度的好奇心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状态,而情感类节目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在无意识中释放了自己压抑许久的好奇心,尽管电视上的人和事并非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是绝对真实的,甚至真实的有些残酷,这就让观看者得以在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和道德压力的条件下,透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平台,合理合法的窥视他人的隐私,从而实现自己内心中的‘满足’,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每一个观看情感类节目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窥私者。
后一篇:如何让美女“失身”于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