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色,戒》的碟,之前看过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对张爱玲,我们都知道她是为爱受过伤的人。
一个人如果太聪明,最好你不要得罪她,否则她会用很有渗透力的思想去把你说得一无是处还让你有口难辩甚至自己都信服。爱情伤张爱玲太重,自然得罪她太厉害,她又是中国古往今来第一聪明女子,“爱情”当然会受到她最用心的报复。她把结婚证书看作女人卖淫营业执照,把婚姻看作女人的批发式被买断销售,这个批发是和妓女零卖相对应的。在她的思维体系里根本不给爱情留下什么位置,更谈不上雅座。
爱情在她作品中充其量就是一个买卖之前品尝、挑选和搞价的过程,如同商品交易中卖家明明愿意便宜卖了,仍然要有一个“为了开个张”或“图你下回生意”这样的情意绵绵、和所卖东西价值无关的口实,也如同买家明明不会买下次更没有认真想过带朋友来买、却信誓旦旦装作要如此并要求卖家因此打折给他。
《色,戒》是她晚期最重要作品,据说这个短篇被她修改了十几年才定稿。小说实际是用非常残忍有些幸灾乐祸地心态来嘲讽爱情的,易先生在小说里绝对的冷血,王佳芝则是单纯、缺乏阅历并对爱情充满渴望,整个小说读来不过是一头冷血的老狼和一只幼稚的羔羊之间的故事而已,或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小说显然有劝诫王佳芝之流女性切忌不要相信爱情的意味,不相信爱情就是要戒色,在张爱玲话语体系里,爱情就是这个色,就是性爱。在张爱玲眼中,所谓爱情根本就是做爱的借口。相比做爱而言,爱情如同做爱时为了情调而播放的柔美音乐或点的香薰,只是为了做得更心安理得更放松更享受而已。小说最主要的意思是想说明,所谓爱情,其实根本就是虚幻的,想想说说可以,却根本不值得真信。爱情如同水中月亮的影子,似乎让你能看到感觉到,但一旦你信了,要去追逐,一定如李白捞月一样被淹死,因为爱情这个水中月,不过是性爱这个天上赤裸月亮的幻影。为了证明这点,张爱玲用这部小说说明,让人销魂彻骨满意的性爱,以及一掷千金的物质,都可以轻易击碎阶级界限、政治立场、国恨家仇,产生所谓的爱情,而这种爱情也如同水中月一样可欺人却不可自欺。
我们实际上不得不承认,爱情在现实社会的确被社会文化有意识有目的拔高了。爱情并不比亲情友情同志之情一定伟大,事实上任何一种情感都不可能比其他一种情感一定伟大,因为情感只是摆在当事人面前的各种不同口味小菜,当事人总要吃点,却不一定吃或多吃哪种。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为朋友、为父母、为孩子、为同学、为陌生人甚至为了抽象的价值观理想,人们一样可以牺牲自己一切,包括牺牲生命和爱情。本来,爱情不过只是人对各种对象的不同情感中的一种。当代就有不少恩爱夫妻因为一方不满另一方对共养宠物态度方式而离婚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在古代只到近代,爱情和婚姻是男女可以满意生理欲望的主要前提。如果不能有婚姻关系或还没有建立婚姻关系,那么你想要做爱,就先要展现你们的爱情,说服对方甚至感动自己,哪怕自欺并且欺人。所谓“患难中见真情,做爱后见真心”。爱情和其它感情最大的不同其实就在于性。同性恋之所以与同性好友之间区隔就在于他们或她们不仅有情感,还要彼此解决对方性欲。如果没有性欲的彼此解决,同性恋和同性好友就看不到区别。
张爱玲的这些观点虽然不无道理,让人心服却让人惶恐并生厌,因为人们需要爱情来掩饰并装饰性欲如同需要内裤要包裹装点生殖器。
李安导演伟大之处在于基本取材张爱玲的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演出了一段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感人至深的伟大爱情故事。他选择梁朝伟和汤唯实在是太正确了:梁朝伟是爱情戏戏精,那种内敛、深沉却又细腻、眼神中包含丰富情感的质感男人形象,对所有女人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声的吸引,汤唯则具有章子怡的野性洒脱、关之琳的聪慧妩媚、王祖贤出世脱俗的“仙鬼之气”,这部戏演得太好了。戏中有几个看点,不看明白不会理解这部戏的韵味:
看点一:钻戒。片头打麻将另外三个富家太太的钻戒光彩照人,王佳芝则没有。这个反差就是彼此社会地位的差距。王佳芝作为女人,光彩照人,个人资本远胜过她们三位,但社会资本却处于劣势。这种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平衡,时间久了必然会在她心里种下事因。片尾易先生为王佳芝买那颗六克拉的钻戒,远大过易太太戴的,这足以抚平王佳芝所受的长期不公平社会回报,满足她的自尊心和被认同感。再加上围绕这个钻戒,还有两个背景小故事让王佳芝感动,一是易太太一再要求买大钻戒,易先生都没有给她买,现在却给王佳芝买了;二是易先生让王佳芝来挑选钻戒,虽然可能也有考验她的意味,但毕竟最后王佳芝发现事情单纯到基本就是给她买钻戒,这让事前对易先生百般怀疑的她充满歉疚。在这种氛围下,加上王佳芝本已爱上易先生,这份柔情自然会彻底击中击垮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于是她才会在矛盾斗争中在关键时刻选择让易先生逃走,她救易先生,就是为了尊重并成全自己对易先生的爱情,如同她之前选择献身来承担各种委屈风险来杀易先生是为了尊重她对邝裕民的爱情一样。
看点二:王佳芝的爱情。王佳芝在这部电影里,是同学中表现得最成熟、活得最清晰的人,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她之所以会由邝裕民安排做这样的牺牲,基本和爱国无关。她被父亲丢在敌占区,接着父亲放弃了接她去英国,然后父亲又重新结了婚,这让她感觉自己完全被抛弃,没有归宿。国家命运不明,身世漂浮,自然更加需要依靠。在她最脆弱的时候,邝裕民为中心的这个小团体让她感觉到可以依靠,实际上也是她可以选择的唯一依靠。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盲目地爱上邝裕民并盲从邝裕民。她独自看电影时的哭泣、同意加入暗杀小组时的迟疑都说明这点。邝裕民不是不爱她,但对于邝裕民而言,政治比一切都重要,生命都可以为政治牺牲,更别说爱情了,所以,邝裕民不需要爱情,自然就会随手让爱情为他的政治牺牲。连她的第一次,邝裕民都选择让对政治更有利的同志来占有。她一直是被社会抛弃,没有谁是真心关心她的心情得失,都是利用她,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她在这种冷漠环境里只能继续将未来的希望与幻想寄托在邝裕民身上。王佳芝爱上易先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易先生用了那么一点“真心”对待她,哪怕这种真心只是一时的,但起码起到了对王佳芝而言罕有得到的关爱效果,这么少的一点关爱足以让她久旱逢甘霖,感动而陷入爱河。所以她死前是最平静的,她选择了为爱情而死,是明明白白的选择。电影里,在邝裕民吻她而她推开并问他“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你不?”时,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已经不爱邝裕民了,她已经爱上了易先生,只是自己不敢承认而已。这个三年前,指的就是她的第一次,她当然期望自己的第一次是和自己的爱的人在一起,但邝裕民却选择了逃避。其实在邝裕民吻她之前,她对老吴那段歇斯底里到有些曝露隐私地讲易先生不仅往她身体里钻,也在象蛇一样往她心里钻的时候,她已经基本被易先生的“爱”攻破了,她自己都说自己快崩溃了,快撑不住了,意思就是自己快忍不住要爱上易先生了。
看点三:易先生爱不爱王佳芝。易先生如果说有些爱上王佳芝,应该就是在妓院里,王佳芝对他唱那首郎情妾意歌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是易先生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如同他所说的,他只是日本人的娼妓,自己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作为主人的日本人,因为和美国人开战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对未来的命运,他充满恐惧,连门外过道里走来的一个日本军官,都让作为伪政府部长的他害怕,他捂着自己的脸,生怕日本人看到他在妓院而责骂他。王佳芝观察到了这些,作为心思细腻的她,注意到他那一刻的脆弱自卑和无助,我想更多是出于情感征服取得他信任的目的,她主动为他唱了那首歌,那首歌的歌词足以打动任何处于易先生当时心情的男人,因为歌词意思是表达女人对眼前男人的无比崇拜爱慕和忠诚以及愿意共患难的决心。就就在这晚之后,易先生才决定送大钻戒给她的,才开始不仅仅把她当作性爱玩偶和发泄工具。
看点四,电影和小说比较。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小说中易先生对王佳芝没有爱,而电影则不同。看完电影,你最喜欢的人会是王佳芝和易先生,因为只有他们最有情有义。虽然易先生签字同意处决王佳芝,但电影看明白了就很清楚,易先生的助手一直对易先生不满并力图取而代之,邝裕民和王佳芝他们的活动,易先生助手了如指掌,他甚至怀疑易先生已经成为王佳芝他们的同谋,所以秘密监视了易先生,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对易先生的监视获得了易先生上级的批准。只到最后一刻,特务机关才确认,王佳芝他们是阴谋暗杀易先生而不是拉易先生下水。所以无论王佳芝是否暗示易先生走,邝裕民他们的暗杀行动因为早被特务机关监控掌握所以多半都会失败,而邝裕民王佳芝他们都会被捕被杀。无论易先生批准与否处决王佳芝,特务机关都会处决他们,请示易先生,只不过是对易先生的一个考验而已。电影如此演绎,让大家不觉得邝裕民他们因为王佳芝而死,王佳芝不因为易先生而亡,人情味浓了很多。而在电影后面,易先生说那枚戒指不是他的,倒不是为了撇清和王佳芝的关系,因为那些关系大家皆知,无法也无需撇清,他如此说,更多表示对王佳芝的爱和感激以及怀念,表达自己送给王佳芝这枚戒指绝不后悔。他回到家中,坐在王佳芝睡过床上哭泣,更说明内心情感。
看点五:性爱。毋庸讳言,性爱是这部电影的很大卖点和炒作点。李安顶着舆论压力加入这些性爱,绝对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因为易先生性格和职业特性决定了是少话的,他和王佳芝之间很少语言沟通,主要沟通就是做爱。大陆版剪掉了这些做爱,就让观众很难理解品味王佳芝是如何随着一次次做爱而接受并爱上易先生的。
看点六:主题。思想和人文主题,是每部有生命力电影的灵魂。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应该说从表面看,易先生和王佳芝反差太大,无论年龄还是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其次,二人并无太多沟通,除了做爱,但二人居然产生了超越生死的爱情,尤其是王佳芝对易先生。
究竟爱情由何而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爱情由性而来,爱情由物质攻势而来,爱情由情感脆弱同病相怜而来。表面看起来,没有一项是阳光的,但却是无比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否认,男女间如果性爱不和谐,是很少能长久的,除非因为物质或习惯或亲情或崇拜,但仍是少数,即便是80年代,我们仍然能见到很多人相爱多年,结婚当晚男人发现女人是石女或女人发现男人是阳痿,于是很快离婚的。没有性,很难维持爱,而性可以产生爱,这是大家都接受的,实际上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女性最难忘的不是自己的初恋男友,而是第一个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男人。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有部小说写这个。所以,爱情可以来自性。爱情当然也可以来自物质,现代爱情专家们说,女孩看男人爱不爱她,要看他们在能力范围内为她们花钱的力度。动物中雌性找配偶是为了更好抚育后代,物质条件毫无疑问是抚育后代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且花钱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相比海誓山盟空口白话而言,好歹也是实质行动。所以,爱情也可以从物质里体现。如果一对男女,感觉只有彼此可以依靠,自然两人只有全身心的依靠,心里依靠,身体相通,自然具备爱情最高境界的身心交融,如何不能产生爱情呢?小说根本就没有给爱情留下什么位置,而电影却演绎了一场如同《钢琴师》般由性到爱的感人爱情。电影基本没有戒色的寓意,却将戒指作为色的升华。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那些聚光灯下、文学作品里让我们崇拜羡慕的爱情,基本上是婚姻之前的爱情,如果有了婚姻还能持久到让我们崇拜的,男女双方大多是不平等的。因为爱情和其它情感还有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因为身体相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太计较个人自尊与所谓平等。而一旦彼此开始计较这些,而能长久,则真的是友情加性了,和那种描述的全心投入不分你我的美好无关,简直就是彼此搭伴过日子、时常做做爱的好朋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