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地铁里。
   
一个女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男子,
   
男子很生气,大声叫起来:“看着点行不行?”
   
女子说:“我不是故意的。”
   
男子更生气了:“怎么说话呢,不会说对不起啊?”
   
女子说:“对不起还不行吗?”
   
男子的火气还不能平息:“你不应该说对不起吗?”
   
女子也有点火了:“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你怎么那么矫情呢?”
   
男子的音调提高了八度:“我矫情?你踩了我还说我矫情?要不咱们下车,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
   
女子转过脸不再理他。
   
男子觉得自己更有理了,依然喋喋不休:“哼,踩我还说我矫情?”
   
旁边的另一个男子看不过去,说:“行了,行了,人多,谁踩谁一下是难免的,哪儿那么多话啊。”
   
“你谁呀?管得着吗?”
   
“看你婆婆妈妈的,真像个娘们。”
   
“说什么呢你?怎么着?要不下车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
   
不料那个男子说:“下什么车呀,就在这儿解决吧!”
   
说着,给身旁的另外两个男子使了个眼色,然后三个人一拥而上,照着那个想“下车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问题的男子的脑袋,挥起拳头,叮光五四、披头盖脸地就是一通乱打,那男子对这突如其来的“非语言”解决方式有些猝不及防,慌忙地用胳膊挡住脑袋,叫着:“别打了,别打了!”可另外三个男子根本不听他的,挥舞的手臂像跃动的鼓锤一般落在他的头上、身上……
   
这时,地铁到站了,在车门打开的那一霎那,男子像一只仓皇逃窜的老鼠般迅捷地跑出门外,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这是我所听说的地铁里发生的真实的一幕,觉得实在好笑,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这个原本自觉占理、趾高气昂地想“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和别人的冲突的男子,最终意外地、狼狈不堪地被别人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了,想来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在拥挤的公共场所里被人踩到或碰撞本来是稀松平常的事,如果力度较轻大可不动声色,将其视作被蚂蚁咬了一下或被小石头绊了一下,如果力度较大,确实感到有些吃不消,大可“哎哟”一声,皱皱眉头,发泄一下无故受苦之怨,揉揉受伤的部位做罢,实在不必像这个男子一样依依不饶、咄咄逼人,甚至要“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中国人实在太多,在公共场所里无意中和他人发生肢体碰撞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发生的,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忍让一下就过去了,何必要将别人的无意之举视为有意伤害呢?
   
 
  
  
 
   
不知这个男子的心胸是一向如此狭隘还是正好赶上那天心情不好,竞然能想出:“下车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一下”这句令人大跌眼镜、啼笑皆非的话,或许他本身就具备高超的搞笑天份。这句话应该算是他的独创,简直可以申请专利了。
   
仔细琢磨,这句话还真挺“讲究”,能达到唬人的效果呢。首先,他要下车“解决”而不愿在车里“解决”,表面看好像是考虑到了车厢里地方不够,伸展不开手脚,如若下了车,到个空旷的地方,四处无人,就可以各显神通,分个你高我低,无所顾虑地“解决”一下了!但是,即便对方也已经怒不可遏,但很可能还要赶着上班或去做其它要紧的事,很少有人真的愿意下车奉陪他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也只好就此做罢。所以,他就因此而占了上风,在气势上压倒人了。
   
其次,既然敢于说出“用非语言的方式解决”,那么这个人虽然表面看来很普通,但也许真的身手不凡,这就足够对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或形单影只的乘客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了,就算真的对眼前这个人厌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恐怕也不敢贸然走险,下车和他单挑了。
   
所以,他的这句话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令对方三缄其口、就此罢休的,从而也就获得了这场口角战的最后胜利。但是,自做聪明的人往往是最傻的。他的这句看似文雅、实则滑稽的话终于激起了某些人的愤怒,于是这个好“战”的男子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或许他本来就“欠揍”。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这个真实的笑话在公共场所里只是个极端的个例,类似这个男子这样的“小丑”式人物实在少之又少,但人们因拥挤而发生争执甚至肢体冲突的事件却并不鲜见。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都缺乏了“忍”劲。也许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压力过大,人们的神经绷得过紧,火气也就跟着大起来,像个炸弹似的一点就燃,很容易口不择言,不管不顾,文明尽失。但如果我们能平静下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不是别人踩到了你,而是你踩到了别人,还会这么火气冲天、怒发冲冠,像是受了天大的委曲,非争论出个事非曲直来吗?有一个公益广告给我的印象颇深:公共汽车上的一男一女因拥挤而破口大骂,旁边的老人开口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在此再次与大家共勉。(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