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杰出人物中,你觉得谁活的最惨?你会想到谁?其实古代杰出人物中活的惨的人挺多的,但都惨不过一个人——孔子。在孔子生活的的那个年代,吃穿用度和后面的朝代相比都很差,而且孔子的状况在当时的思想家里面是最差的。那是因为其实孔子不懂心理学。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在这里我就不夸他的思想有多么伟大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是个“仁”。仁到底是什么呢?用最通俗的话将就是“善良,宽厚”。其实在当时那种条件下,仁真的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大红色的孔子不太懂心理学,不知道这么好的一个东西该如何才能让领导阶层接受。于是他用了一个最低效的方法,他跑去做推销。
说“仁”好,是因为当时广大老百姓确实生活的太苦了。当权者对老百姓层层剥削,所以民不聊生啊。而希望上面的领导能够善良一点,宽厚一点,是代表百姓说出了心声。放在今天怎么也可以当选一下人民代表什么的,提提议案,修改国策。但是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当“仁”这个东西比较麻烦一点的是,它又是不能拿去卖的。你去游说别人施行你的仁政,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有什么问题呢?你把这个东西卖给别人,说明别人缺这个,你才可以卖嘛。别人不缺的东西,你卖得掉么?所有销售的基础首先是要摸准对方的需要,没有需要的,要调动对方的需要,才有动机去买嘛。你上门去推销你的“仁”,那就假设了一个前提,就是那些国家的领导都“不仁”。拜托,你就是没有同理心,你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啊,你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批评,你虚怀若谷了,那些当权的人不行啊。
当权的领导谁会傻到自己去承认自己是不善良,不宽厚的呢?当时的领导层还没有完全从奴隶思想里面走出来,他们觉得国家的人民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觉得对人民已经足够的善良和宽厚了。就好比现在,你家的老母鸡,每天下一个蛋,你享受这个蛋,你不会觉得自己不道德一样。如果你在吃鸡蛋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到你面前告诉你,你要善良一些,宽厚一些,把蛋还给母鸡吧。你会觉得这人有毛病一样。
而孔子老先生显然不懂这个道理,还在不停的讲学,不断的去推销他的产品。人民呼声很高,成了微博达人,粉丝很多很多,算是草根中的明星了。但是虽然他申请认证了很多次,但是就没有一次通过了的。没有人愿意给他加V。而且当权者还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去恐吓他,排挤他,搞得他有满腹经纶,但是一本教材都没办法写出来。民众看到官方的态度如此,也开始慢慢的取消了对他的关注,也有一些转入了悄悄关注。最后能剩下来的,只有3072人了。
不要以为发哥演的《孔子》就还原了孔子当年的情况,其实孔子的生活状况比电影差了很多很多。根据《论语》的记录,孔子有次“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要学卡拉OK。其实这是美化了的。根据人的感觉的特点,一个人能够三个月都不知道肉味,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三个月他确实没有吃到肉,所以他忘记了。一种是,这三个月他天天吃肉,他感觉适应了。正如“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是一个道理。那你觉得以孔子生活的条件来看,他是天天有肉吃可以吃三个月呢?还是天天没肉吃,三个月都闻不到肉味?显然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点。更何况古人喜欢用“三”来代表多,那也就是很多个月没肉吃了。
还有一次孔子游学,子路掉队了。去问一个农民,看到我的老师了嘛?农民白了他一眼,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配做什么老师”。可见孔子当时在粉丝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下降了的。再等到子路跟孔子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孔子感叹了一句“高手在民间啊。”然后就让子路回去找,结果,子路又迷路了……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派别会比如容易吃得开。一个是“阴阳家”一个就是“兵家”。阴阳家懂的东西很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主要的工作就是占卦。小到什么阿猫阿狗什么时候生产啦,大到出游打仗之类的,领导阶层都喜欢问一下阴阳家的意见。而阴阳家搞占卦也不是每次都那么灵验的,所以占成什么样是一部分,怎么说又是非常有技巧的。
比如BOSS问,这次打仗能不能打赢啊?阴阳家不会直接给答案,会找个很冠冕的理由来说,老天爷是很保佑我军,只要战略得当必定大获全胜。这个回答里面给自己留了退路。傻子才会直接告诉领导说这仗一定打不赢。搞不好遇到个火气大一点的领导,安上一个祸乱军心的名义直接拉出去祭旗了。所以在了解领导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心理状态的能力上,阴阳家是首屈一指的。更何况他们给领导的汇报中,总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更多,带着这种积极地暗示,搞不好打仗就赢了的。而且那个时代科技水平又都很落后,又没有X舟子来打假,也没有XX会来科普。所以阴阳家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
而兵家受欢迎的理由更不言而喻了。找到好的人才直接就拖回来当自己的国防部长了。而兵书里面所蕴含的心理学知识更是丰富了。你去看看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孙子兵法》就知道了。《孙子兵法》里面除了正常的教你如何军事化管理外,大量的谈到了行军打仗时候的心理属性的问题。包括了士兵的情绪调节,士官的性格组合以及各种智谋等。而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三十六计》更是把心理学知识发挥到了极致。里面甚至包括了如何运用人的错觉等高级应用。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太高深,已经达到了哲学层次了。而孙武是最早的集应用心理学大成的专家。中国古代的应用心理学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军事书籍里面了。而最生动最形象的案例集的出现则比较晚,是《三国演义》。三国故事里面,处处透露者心理学的气息。且不说空城计,当阳桥这样的重头戏,就是诸葛亮给司马懿快递一套女人的衣物就足以说明心理战的成熟了。
而且《孙子兵法》写在战争的年代,很好的符合了当时领导层的需求,所以各大出版商纷纷印刷,虽然孙武没有收到版权费,但是他的影响力在各个国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反观孔子。一生都想出一本好一点的教材,但一直都没有办法印刷出来。到孔子晚年,他连笔墨都买起来很困难了。只有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微博整理了一下,加上一些评论和转发最后集结出版了。但即便是这样,孔子的很多思想内容在那薄薄一本《论语》中也是无法完整的呈现的。可惜了,万世师表。
所以在如此纷繁的世界里面,你的学问不可能比得上伟大的孔子。那么,请你学一点心理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