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自驾游(二十六、成都市、都江堰)

标签:
杂谈旅游美食摄影自驾 |
分类: 游记 |
都江堰全景
清晨,太阳不知上哪猫着去了,天儿阴阴的。不过阴天有阴天的好处,一是凉快,二是免了挨晒。
今儿为趁凉快游览都江堰,老知青起了个打早。谁曾想,太早了,人家景区还没开门呐。正好,老知青趁此时间逛逛街景,顺便把早点吃了。
景区商业区在岷江北岸,需步行过一座非常气派的廊桥方可到达江北岸。廊桥名曰“南桥”位于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该桥史建无考,原名“凌云桥”为“绳桥”,清光绪四年,灌县县令用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易名“普济桥”,1959年重建此桥,更名为“南桥”。该桥屡建屡毁,经历了从绳桥、木桥到钢木、水泥相结合的演变。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廊桥,重建于2009年。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赤柱朱槛,画栋雕梁与彩绘雕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天府第一桥”。
由于时间尚早,北岸的许多商铺尚未开张,但卖早点的铺子还是不少,经营的品种也还行。待老知青吃完早点,返回景区,门还未开(8点开门。不知为何,都江堰开门这么晚。),但门前已排起了长龙,老知青只好耐心等待。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该水利工程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40县,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都江堰飞沙堰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而修,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完善和维护,方形成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的综合利用。都江堰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仍屹立在川西平原之上,并且发挥着愈来愈大,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景区,老知青先后游览了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等水利工程,并在“鱼嘴”处(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横跨飞架岷江南北两岸的安澜桥。
安澜桥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县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湘子桥,并称我国“五大古桥”。据史料记载,李冰建都江堰时,即在堰分水处用竹绳建造索桥,称做“竹桥”。而安澜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嘉庆八年(1803)
,并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官方为阻挡义军,焚毁了“竹桥”,并长期得不到修复,两岸百姓全靠渡船过江。时间到了清嘉庆年间,有个私塾先生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决心修复竹索桥。桥建成不久,有一酒鬼酒醉过河,因桥无栏,掉落江中,溺水而亡。官府记恨何先生建桥,抢走了官家渡
船的生意,借机将何先生处死。何夫人 继夫遗志,继续修桥,并加装竹索护栏。从此“长亭安澜,无虞覆溺,利于薄哉”。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将桥称做“夫妻桥”,安澜桥的大名也由此而得。
老知青站在由钢索替代竹索,水泥桥墩替代木桥墩的安澜桥上,西望岷江穿山滚滚而来,东
眺岷江分水呈渠飘然而去,不禁感慨万分,无不赞叹先人卓绝的智慧,赞叹这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跨过安澜桥索桥,老知青又来到位于江东岸玉垒山麓的“二王庙”,拜祭先贤李冰父子。二王庙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南北朝时改为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二王庙依山就势而建,不强调中轴对称,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环境,上下重叠交错建设,各殿堂上下落差达50米左右,形成庙台叠起、曲廊连环的建筑风格。
老知青拾级而上,逐一拜祭李冰父子及诸神。在祭拜到“二郎殿”时,老梁我忽然发现眼前的这位“ 二郎”竟然是头长三只眼,身佩三尖两刃刀的“二郎神”。难道李冰的儿子是家喻户晓的“二郎神”?老梁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回京后,老梁我查阅资料并结合“二郎殿”殿外简介才得知:灌江口(今灌县)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居住的地方,乃是二郎神的道场。二王庙亦是二郎庙祖庭之所在。相传,李冰为民治水之时,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下界化身为李冰次子“李二郎”,助李冰凿离堆,筑堰开渠,造福百姓,共创千秋伟业。由此,灌江口二王庙既是李冰父子的祀庙,又是二郎神的祖庭。
漫步于二王庙中就会发现这座庙宇是多么的的与众不同。在庙宇的殿堂内外有许多文人官吏留下的楹联、石刻。而这些楹联、石刻又无一不与治水有关。特别是那些科学的治水法则更为历代治水者所遵循并发扬。正是这些沉浸千年的箴言、法则,赋予了二王庙独特的气场和底蕴。
拜谒完李冰父子,老知青沿山中松茂古道南行。据说,老知青脚下的松茂古道是成都平原连接川西藏区的惟一通道。该古道既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古道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在大山深处。古道上几块仅存的青石板静静地躺在新修的柏油路边,向南来北往的游客昭示着昔日的辉煌。
松茂古道与都江古堰几乎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行进在深邃幽静的古道之上,随时都可俯视壮美的都江古堰。悠哉,美哉。
走着,走着,忽见一座雄关横跨在古道之上。关门门楣横匾上书“玉厽关”三个大字。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这道关隘就象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故被誉为“川西锁钥”。诗圣杜甫曾在玉厽关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佳句。
进了玉厽关不远就是松茂古道的第一道“西关”。过关、下山,老知青来到一条窄窄的傍山小街。据说,这条小街就是当年松茂古道的起点和物资交易的市场——灌县西街。遥想当年,各路商贾云集西街,用从藏区运出的皮毛、药材,换回藏区民众所需的粮食、盐巴的场景是何等的繁华与壮观。今天,商贾云集的西街已被云集的商铺所取代。虽然,西街的青石板路上还不时传来清脆的马蹄声,但那已不是商贾的马帮,而是骑马的游客再重走松茂古道。
都江堰,沃野千里,造福万民。她已不是一座堰,而是一座碑,一座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丰碑。碑既是堰,堰既是碑,碑无字,堰无坝,芳流千古。
走出西街,过“南桥”,老知青回到都江堰停车场,看看时间尚早,便决定到成都再吃午饭。不得不说,当下的交通真是又快捷,又便利。40分钟后,大通车已经驶入了成都市区。
成都市,别称蓉城,四川省省会,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食之都”的美誉。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其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都在舜帝时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自古至今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五大都市分别是:洛阳、邯郸、淄博、南阳、成都);唐为中国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扬,扬州、益,益州,即成都)。


成都杂酱面
进入成都市区后,老知青为了节约时间,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找了家面馆,解决午餐。您别看成都地处我国南方,但成都人酷爱吃面,市内的面馆比比皆是。成都面馆的面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的品种多;二是按两卖;三是经济实惠,因此,甭管您是从哪里来,也甭管您是吃荤,还是吃素;吃多,还是吃少;吃辣,还是不吃辣。这里,总有一款面适合您。
吃完面,老知青来到举世闻名的杜甫草堂拜谒唐代著名大诗人——诗圣杜甫。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曾先后在此寓居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与扩建。

杜甫草堂
今日之杜甫草堂已演变成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园区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游人至此,不仅能欣赏到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的蜀地美景,还能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成都小吃——三合泥
安排好住的地方,老知青就开始踅摸吃的。成都是举世闻名的美食之都,而成都小吃则是成都人最为引以为傲的吃食。来成都如不品尝一下正宗、地道的成都小吃,那真的是等于白来一趟。也是老知青有口福,就在老知青下榻的酒店不远处,有一家专营成都小吃的百年老字号——谭豆花。
“谭豆花”所经营的小吃品种还真不算少,其中有一款叫“三合泥”的小吃,连老梁我这个老四川都没吃过(老梁我退休前可是西南地区销售经理,云贵川那是常来常往。)。据说,“三合泥”是成都小吃中元老级的吃食。该小吃用料考究,工艺繁复,口感香甜,但不知为何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次,老梁我能品尝到“三合泥”,也算是三生有幸了(谁让咱是个吃货呢)。
时间不大,三合泥、夫妻肺片、豆花面、红糖糍粑等成都传统吃食就上桌了。您还真别说,这百年老店的吃食还真地道。特别是那道“三合泥”酥香油润、味甜不腻、滋糯爽口,太好吃了。
老知青品尝了成都小吃,走出店门,看天色尚早,便决定前往离此地不远的“武侯祠”逛逛。
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祀庙。据诗圣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推断,该祀庙应建宇南北朝时期。初与蜀国先主刘备的陵寝,昭烈庙相邻。后并入昭烈庙,是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
但遗憾的是,老知青来到武侯祠,却正赶上人家关庙门(蜀地的景点还真有点意思,开门晚,
关门早)。 没办法,老知青只好隔墙遥拜诸葛孔明先生。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此次造访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孔明先生,已是此次旅行中第四次造访武侯祠。由此可见,一代贤相诸葛孔明先生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
夜色慢慢降临。老知青漫步于这座古老,又充满朝气的城市之中,成都的夜美极了。
行程:都江堰市→成都市
里程:93公里
景点:都江堰(5A)、杜甫草堂(4A)、武侯祠(4A)
都江堰景区大门

都江堰“南桥”

岷江
在都江堰伏龙观前的堰功大道两边。安放了12尊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有功之臣的青铜雕像。其中就有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丁宝桢任四川总督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大修和维护都江堰。据传,丁宝桢病后,灵柩出城,百姓扶老携幼送行,泪如雨下,声动蓉城。罐区百姓为铭记丁宝桢的厚德,挥泪集资在二王庙侧,建起了一座丁公祠,朝夕焚香叩拜。门柱上的对联也随之流传至今: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
都江堰“伏龙观”: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取名“伏龙观”。

画中人

俯瞰都江堰
安澜桥
二王庙山门,山门竖匾由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题写

上图:李冰治水六字诀石刻“深淘滩,低作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王梦庚题;下图:治水三字经石刻“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成都府事文焕题。


二王庙“二郎殿”

邓小平同志为二王庙照壁题写“造福万代”。

都江堰“宝瓶口”(左侧)与离堆(右侧)

岷江
二郎神的“哮天犬”(清乾隆年制)

都江堰“西关”

都江堰

成灌高速入口

成都到了

杜甫草堂“大雅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茅草屋(照片来自网络)
武侯祠(照片来自网络)
武侯祠(照片来自网络)

左图:夫妻肺片;右图:豆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