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自驾游(十八、甘肃甘南州之玛曲县)

标签:
杂谈旅游摄影自驾 |
分类: 游记 |
D18(2023年8月29)阴转多云








登高远眺


甘南玛曲县娘玛寺“转经筒”
清晨的郎木寺阴冷、阴冷的,不时还飘洒着几滴雨花,气温已降至3。这哪里是初秋,分明是初冬啊。幸亏老知青带了御寒的衣物,不然,真的可能被“冻”着。
山坳中的“郎木寺镇”
吃罢早饭,老知青趁着热乎劲驱车来到甘肃省境内的郎木寺·赛赤寺。而国内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天葬”tai就坐落在赛赤寺内。在该寺售票处,老知青得知,只需缴纳停车费就可将私家车开进位于山顶的“天葬”tai。


郎木寺天葬tai位于赛赤寺旁边的小山上,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天葬tai之一,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说,甘南地区的天葬只能在该天葬tai进行。
天葬是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即在人去世后将遗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等鸟类吞食。天葬与土葬、水葬、火葬、塔赃(僧人专属)等传统丧葬方式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方式。。藏区民众推崇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老知青在在濛濛细雨中登上天葬tai。天葬tai上五色经幡在迎风飞舞,身形巨大的秃鹫在空中盘旋,道路边摆放着玛尼堆和擦擦(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眼前是用石块堆砌的天葬tai,脚下是散落于地的天葬工具。一位年轻,汉语说的很好的藏族小伙向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娓娓道来……。
甘南地区的天葬有别于西藏的天葬。这里没有专职的天葬师,也不允许死者亲属现场观看。天葬通常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代理天葬师的职责。在甘南,天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可以,但有两种人是不可以天葬的。一是,六岁以下的孩童,因为孩童的灵魂与肉体是纯洁的,不适合天葬,只适合水葬;二是,因病去世的人,原因是害怕人身上的病菌会传染给秃鹫。
郎木寺·赛赤寺全景
了解了甘南地区的“天葬”文化,老知青一行又来到天葬tai下一处小小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山坳中的郎木寺镇,依山而建的赛赤寺清晰可见。今天,虽说有些阴天,但乌云也未能遮掩赛赤寺金色屋顶的辉煌。远远望去,金色的瓦、金色的屋脊、金色的飞檐、金色的圣物,金光闪烁,熠熠生辉,宛若波澜壮阔的金色海洋。
朝拜完赛赤寺,老知青就要和郎木寺说再见啦。在濛濛细雨中,在煨桑的袅袅香烟中,在僧众的诵经声中,大通车缓缓驶出这座充满神奇与神秘的小镇。愿佛永远护佑这片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大通车向着下一个目的地——玛曲县进发。玛曲为藏语“黄河”的音译,玛曲县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亲河命名的县。
玛曲县位于甘南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3700米。该县,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冷季长达314天,漫长而寒冷;暖季51天,短暂而温和。该县水利资源丰富,黄河九曲十八弯之首曲就在玛曲县境内。
临近午时,老知青来到了玛曲县县城,可不凑巧的是赶上全城大停电,还不仅是停电,连水都停了。没办法,谁让咱赶上了呢。
安排好住的地方,老知青赶紧上街找吃的。别一停电连饭馆都关了门,那可就惨喽。不过还好,饭铺都开着门呢。大家边吃边与饭馆老板聊天。从老板口中大家才得知,在玛曲县城停电、停水已是常态。为此,买卖人家都置办了小型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又见黄河
出城不到10分钟,老知青的大通车已跨越黄河,来到黄河的南岸。再一次见到母亲河(上一次
是十几天前的壶口),老知青还真有点小激动。黄河自青海巴颜克拉山发源,经青海流入玛曲又折返回青海。黄河在玛曲县境内蜿蜒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十一世班禅曾为其留下“天下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发祥地兴旺发达”的题词。
娘玛寺山门
大通车从黄河继续向南行驶,前往位于阿万仓镇的娘玛寺。娘玛寺又称努尔玛寺、宁玛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该寺创建于1834年,寺址原在黄河岸边。100年后(1934年)才迁到现在的位置。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后复建,至今仍在复建中。
一个多小时后,大通车驶临娘玛寺。老知青刚一下车就被耸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型转经筒所震撼。娘玛寺大藏经转经筒被安放在三层石台之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转经筒总高42.38米,旋转部分高度为35.81米,下筒直径12.43米,上筒直径17.6米。转经筒筒身部分为钛金制作,外部浮雕
由尼泊尔工匠纯手工锻造鎏金而成,共使用金箔1160平米,黄金60公斤。转经筒自身重量达320吨,内装大藏经1008部共11万册,重量达86吨。如此巨大的转经筒没有安装任何动力,全靠人力推动。
2018年8月31日,娘玛寺大藏经转经筒落成开光,并成功载入世界最大的转经筒吉尼斯世界纪录。藏区民众为何竞相兴建巨大的转经筒,是因为有这样的说法:转经筒里装的经咒越多、转一圈的周长越长,那么转一圈积累的功德就越多。
既然这么说了,那就赶紧转起来吧。转经筒底部雕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浮雕,及推动转经筒的杆子。孟队找到龙,老梁我找到小龙(蛇)……,大家转起来。缓缓转动的经纶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老知青为所有的“知识青年”祈福,祝愿所有的“知识青年”幸福安康。( 提示:转动经筒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转,且只能转单数不能转双数)


阿万仓湿地草原
在返回县城的G345公路旁有一处观景台,名曰“霍尔果日”观景台。从观景台的介绍中得知:这里就是有着中国最美的湿地之称的阿万仓湿地草原,是以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
汇入黄河为中心 的盆形草原区(藏语称为:贡赛尔喀木道),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阿万仓湿地草原不仅风景绝佳,还有着许多史诗般的传奇故事。据传,这里是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斩妖降魔,护佑生灵的古战场。而观景台的小山包就是用侵略者头颅堆积起来的……。
老知青沿着栈道登上用头颅堆起的小山(有点瘆人) 放眼望去, 广袤的湿地草原河流回环,千山竞形,
黄河的大小支流在这里留下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曲线,宛若一条条银色的丝带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构成了天地间最美的图画。(在甘南有许多风景绝佳的观景台,且大多数都可以免费停车、如厕及观景,极大方便了自驾游的朋友。)


黄河首曲第一桥
大约黄昏时分,老知青再一次跨越黄河,回到黄河北岸。而此次跨越的黄河大桥,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首曲第一桥”。该桥桥面长280米,宽7.5米,于1978年8月15日竣工通车,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桥。又因,该桥位于黄河首个大拐弯河段,故此得名“黄河首曲第一桥”。
玛曲黄河大桥的建成,让两岸三省的藏民同胞告别了夏日靠游水,冬日靠踏冰的危险过河方式,打开了甘、青、川三省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门。此时,一群膘肥体壮的牦牛投入到母亲河的怀抱,或饮水、或嬉戏,或洗刷身上的污垢,牧牛的藏族小伙游闲地骑在马背上,手中挥舞着套马杆守护着他心爱的牛群。多么美的一幅牧牛图啊。
待老知青返回城里,已是夜幕降临之时,但玛曲城中却是一片黑暗。老知青只好在黑暗中耐心等待光明的到来。直到晚上8点左右,全城人翘首以盼的水和电终于来了。这长时间停水、停电的滋味,真的不好受啊。
行程:郎木寺镇→玛曲县→阿万仓镇→首曲黄河大桥→玛曲县
里程:195公里
景点:郎木寺·赛赤寺、天葬tai、天下黄河第一湾、首曲黄河第一桥、娘玛寺、阿万仓湿地草原
碌曲县郎木寺镇

够冷的吧


秃鹫

工具

赛赤寺


登高远眺

赛赤寺山门前的“解脱塔”

金色的海洋


赛赤寺中精美的壁画

玛曲,格萨尔王的故乡
世界第一大的转经筒

人在转经筒下是那么多渺小

红教寺院的殿堂与我们经常看到的黄教寺院有着很大的不同

转经筒


娘玛寺墙外的转经筒长廊

转经筒下的十二生肖浮雕

秋色中的娘玛寺


路在远方

在阿万仓镇有一座“孔雀仙子”雕像,据说,黄河就是孔雀仙子的化身。难怪,藏语中黄河又称作“孔雀河”。

潇洒走一回

阿万仓湿地草原


高原属兔或是中华鼢鼠

阿万仓湿地草原



天下黄河第一湾

黄河首曲示意图


黄河首曲

黄河石

牧牛图
玛曲居民小区中的“煨桑”炉

远道而来的红衣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