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2023-12-21 10:24:09)
标签:

杂谈

旅游

摄影

分类: 胡同游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冬日的阳光将圜丘坛渲染成金黄色
    世人只知北京的天坛是老时年间皇帝祭天的地界儿。殊不知,天坛不仅能祭天,还能祈谷。实际上,天坛是圜丘坛(祭天)与祈谷坛(祈谷)两个坛的合称。两座皇家祭坛均坐落在天圆地方二道围墙之内,分南北而立。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中间由一道界墙分而隔之。二坛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地界。就连进出的门都是各走各的,决不能乱了规矩。今个,老梁就跟诸位聊聊祭天的坛——圜丘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古人空有登天之念,却无登天之梯。圜丘坛即古人向天叩问,与天地苍穹沟通的祈福之所。
 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位居京城中轴线东南方丙位的至阳之位。圜丘坛是由圜丘(祭天台)、皇穹宇、神库、神厨、宰牲亭、具服台等建筑及燔柴炉、瘗坎、铁燎炉、望灯杆等辅助设施组成的建筑群落。
圜丘坛外围由两道坛墙环护。西外坛墙设圜丘门一座(皇帝祭天时进出的门,祈谷时要走外坛墙的祈谷门,即今天的天坛西门)。在内坛墙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立四座天门,分别是:东,泰元门、南,昭亨门、西,广利门、北,成贞门。(但令人遗憾的是,圜丘坛东西南三面的外坛墙已不复存在,仅留存内坛墙及四座坛门。)
四天门中间一字“元、亨、利、贞”则取自《易经》中乾卦的卦辞。而元亨利贞四字正是象征着大自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圜丘坛除了有两道高大的坛墙环护外,在圜丘(祭台)四周还有两重祭坛专用壝(音:围)墙,及8组24座棂星门拱卫。寓意“天圆地方”的两重壝墙内圆外方,均为蓝(琉璃)瓦朱墙,尽显皇家风范。8组24座棂星门以石为框架,牌楼式。其柱形似“华表”,上插祥云云板,云板之上雕刻云纹,称“云门玉立”。
圜丘又称祭天台是圜丘坛中的主角,每年冬至皇帝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圜丘初时为一座蓝琉璃瓦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后,圜丘变成一座由汉白玉为石栏,艾叶青石为地面的三层圆形祭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圜丘。圜丘不仅是一座集哲学、建筑学、声学、数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祭坛,更是古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象征呈现。
圜丘分上中下三层,正是暗合了我国古代哲学中“三才者,天地人”的概念。与此相同的还有圜丘坛中的望灯杆。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座望灯杆如今仅剩一座,其余两座被一心想恢复帝制的袁世凯给砍了。
在老祖先的宇宙观中,天属阳,地属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三为基数,九为极数。九乃至阳之数, 天之象征也。正因如此以祭天为己任的圜丘便与“九”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您踏上圜丘的第一阶台阶起,您就进入了九重天中“九”的世界。您每登上一层坛面,就要跨越九阶台阶。当您站在圜丘正中的“天心石”上又会发现,天心石被每层九环扇形石板所环绕,共计27环。而每环石板的数量,不是九,就是九的倍数。如此掐指算来,圜丘坛上扇形石板共计3402块,内含378个“九”。
圜丘除了台阶和地面是或九的倍数,就连圜丘每层的石栏板也是九的倍数。顶层36块,中层72块,底层108块,三层共有栏板216块,与《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相符。
圜丘之上不仅有上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的“九”,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九”。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圜丘坛第一层直径九丈,是为一九之数;第二层则是为十五丈,为三五之数;第三层二十一丈,为三七之数。三层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到齐了。若将三层直径相加,其和恰巧是四十五丈,取九五之数,寓意“九五至尊”。
先祖将对天的崇敬与敬畏融入到数字之中,又将数字融入到建筑之中,这是何等的独具匠心,又是何等的精妙绝伦。然而,圜丘的神奇绝不仅体现在数字之上。
在老时年间,没有音响和扩音设备,要想做到一呼百应的音效绝非易事。但我们的先祖在圜丘坛上做到了。
在圜丘的顶层正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板,称做“天心石”。帝王站在此石上对天祈祷,便可声震四野,天地共鸣。在震撼众人心灵的同时,唤起人们对天的敬畏之情。
圜丘之上为何能产生如此震撼的声音效果,天心石”四周的三重石栏和两道壝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壝墙受阻以后,就会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圆心石折射回来。从发声到声波返回只需0.07秒,说话的人根本无法分辨是原声还是回声。因此,就有了一呼百应的震撼。皇家将这种声学现象称做"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天心石”,"亿兆景(音影)从石"的美名。(亿兆:苍生万民,景(影)从:影子一样随从。古语,景、影相通)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皇穹宇
圜丘北棂星门外是圜丘坛另一重要建筑群落——皇穹宇。该建筑群落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亦称“天库”。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更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皇穹宇为“天库”正殿,是一座高19.5米,直径15.6米,单檐蓝琉璃瓦攒尖鎏金宝顶的圆形建筑。大殿座下是圆形青白石须弥座。该须弥座高2.85米,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台阶),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
皇穹宇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的古建。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及众多斗拱支撑屋顶。斗拱层层上叠支撑,天花步步收缩,形成精美的穹隆圆顶。穹隆之上。以青绿为基调的贴金团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更是精美绝伦,熠熠生辉。
皇穹宇的设计理念与圜丘一样离不开《周易》的阴阳、五行等学说。皇穹宇大殿地面与圜丘坛一样,在中心圆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不过,每环的石板数量不是九或九的倍数,而是八或是八的倍数,如此算来,总共有360块扇形石板,寓意“周天三百六十度”。这里的数字“八”代表“八维”: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皇穹宇大殿正面须弥座平日尊藏、供奉“皇天上帝”神牌,其前方两侧各有四座石台分别尊藏、供奉清代八位祖先的牌位。在正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天青琉璃瓦屋面,山顶,饰旋子彩画的配殿。东配殿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西配殿平日尊藏、供奉月明之神(月亮)、云雨雷诸神神牌。
天坛之所以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红旅游打卡地,究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祈年殿、圜丘等古建筑,而是为了一睹皇穹宇那一道圆形围垣(围墙)。这道看似普普通通的灰色圆形围垣却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响亮名称——回音壁。
回音壁,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回音壁由质地细密的山东临清澄浆砖(此砖切开无气泡,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声波的吸收),磨砖对缝工艺砌成。因此整体墙面坚硬、平整、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回音效果由此而生。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发现回音壁绝不仅是皇穹宇内唯一的声学建筑。三音石、对话石逐步浮出水面。
三音石,人站在皇穹宇大殿丹陛石前甬道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便能听到三声回响。
对话石,人站在皇穹宇大殿丹陛石前甬道第十八块石板上,面朝东北或西北45°角说话,就能与站在36米开外东配殿东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来一场“贴耳"式电话煲。
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不仅凝结着声音的奥秘,更凝结着中国古代匠人们的巧思匠心。
出圜丘坛东棂星门,沿着六百岁的石板古道东行200步,便是圜丘坛的另一组古建院落。这组古建是由存放祭祀物品的神库,制作祭祀食物的神厨、宰杀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及井亭等古建组成。在这组古建门前有运送祭品的甬道直抵圜丘坛北石阶前,甬道两侧成对分布着多圆形小石洞。按照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而且祭天的牲畜不能“见天日”。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通往祭坛的这条甬道就需要临时被改建成封闭通道,名曰:“走牲棚”。而甬道两侧的这些排列规整的小石洞就是用来搭建‘走牲棚’的柱础石。搭建“走牲棚”时先把竖杆插进这些柱础,再用横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外面再蒙上蓝色的棚布,这样一条封闭的通道就搭建出来了。 
掐指算来,冬至将临,又到数九之时。数九之余,若能光临圜丘“天心”仰天而望,声达天庭,便可借圜丘之九,达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天心怀敬意的哲思。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祥云环绕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南棂星门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圜丘坛内外两重壝墙间共有12座铁燎炉。东、西内墙棂星门前各有两座,用于焚化所祭祀“从位”供品。东向北侧一炉为大明之神(太阳)专用,南侧一炉为各星辰神共用;西向北侧一炉为夜明之神(月)专用,南侧一炉为风、雨、雷、云诸神共用。其余8座铁燎炉在祭坛东南方向一字排开,分别焚化清朝前八位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上图:圜丘上的宝瓶汉白玉栏板;左下图:汉白玉盘龙望着,右下图:祭坛须弥座上的缠枝图案与别具一格的柱脚。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天圆地方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望灯杆:每逢祭天大典,高9丈9尺9寸9分的灯杆之上,就会高悬高2.15米,直径1.4米的圆柱形竹编大灯笼,内燃盘龙大蜡(据说,此蜡能够燃烧12个时辰,且不流蜡油,不剪灯芯。不过,此制蜡工艺已失传。),以警示  祭天大典正在进行时。灯杆顶端装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十分稳固。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望灯杆原有三座,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伐倒两根,现仅存其一。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您见过龙吐水、龙吐冰吗。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天心石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天人合一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数一数,是九圈扇形石吗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雪后初晴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降龙瓦当与行龙滴水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从壝墙的内角与外角,看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八卦炉:炉上有八卦图案。上图右为震(雷),左为巽(风)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雪后圜丘  红墙映雪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盘龙卧雪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嘲风望松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云门望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燔柴炉: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净牛犊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接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祭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至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这一仪式被称为“望燎”。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瘗(音艺)坎:瘗坎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圆形坑穴,用以瘗埋祭祀牺牲毛血之处。意寓,在祭天之时,不忘祭地。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具服台:皇帝祭天时的更衣室。每逢冬至祭天大典时,会在台上搭棚。台下烧火,以保证皇帝更衣。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嘲风望月(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屋脊走兽)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上图:通向神厨、神库、宰牲亭的古甬道,亦称“走牲棚”。下图:壝墙内的“走牲棚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皇穹宇大殿内的金龙藻井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回音壁
老梁跟您聊聊天坛的坛——圜丘坛
今天圜丘坛一层、二层平台已不容许游客光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