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西北五省漫游记(十八、新疆·南疆之西极村)

标签:
自驾游乌恰县吉根乡哈木哈纳村 |
分类: 游记 |
D24(2019年09月05日)晴
当老知青路遇克孜勒苏河与其支流交汇时,均被眼前的景色震惊了。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分别从西南方、西北方流经于此,一条色如血染,一条碧水青青。就在清澈的支流汇入克孜勒苏河的一瞬间,碧水已被衮衮东流的“红水”所吞噬,荡然无存。

西极村

村庄四周布满铁丝网,有点边境的味道。
通向伊尔克什坦口岸(原称“斯姆哈纳口岸”)的公路。

吉根乡
边境特别通行证

乌恰县托帕边境检查站,没有边境通行证,您还真甭想过。
阿克托达坂,海拔2971米,背阴处的积雪还未融化。
喀拉达坂,海拔2873米,达坂四周雪峰环绕。

不知路边的这头骆驼是野生,还是家养。
蔚为壮观的火焰山

五彩山
柯尔克孜族大妈


克孜勒苏河
泾渭分明
色如血染的克孜勒苏河
S309省道
公路上的牛群
盘山公路






今天,老知青的目的地是祖国的西极。笔者曾到过祖国的东极、北极,今天又将要前往西极,真的有点小兴奋。
吃罢早餐,大家收拾好行囊,备好路上的吃喝,驱车上路。出发前,由于吕氏姐妹的大姐有些身体不适,只有二妹与大家同行。
大通车沿着G3013高速向西而行,很快就进入了有着“万山之州”称号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大约在11时左右,大通车驶进了乌恰县境内托帕边境检查站。检查站对进入边境地区人员的检查极为严格。受检人员须持本人身份证及边境通行证方可通行,缺一不可(孟队英明,在喀什补办了通行证,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乌恰的前身为西域古三十六国之一的捐毒国。乌恰,是柯尔克孜语“乌鲁克恰提”的简称,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苏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由于时间关系,老知青并未进县城,只是在高速服务区小憩了片刻,就继续沿S309省道向西而行(G3013高速到头了)。
大通车在翻越了海拔2971米的阿克托达坂后,进入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克孜勒苏河谷。这里是我国两大著名山脉的交汇处,北面是巍巍天山,南面是莽莽昆仑。亿万年的造山运动,造就了两大山脉独有的加斯山地景观。在两大山脉中行走,宛若游走在万山博物园,五彩的山、赤红的山、褶皱的山、雪白的山(雪山)……,令老知青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老知青在欣赏世界级山地景观的同时,也没忘记一直伴随在身边的克孜勒苏河。克孜勒苏河系突厥语,“克孜勒”是红,“苏”是水,意为“红水”。“红水”来源于该河上游流经第三纪红泥岩石时,夹带了大量的红色细泥沙。红色的克孜勒苏河贯穿克孜勒苏克孜勒克州全境,故在柯尔克孜州成立时,克孜勒苏河被用作自治州的名字。
大通车在穿过冰河2、3、4号明洞后,老知青来到有着“西陲第一乡”称号的吉根乡。吉根乡地处我国的最西端,西、北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接壤。吉根,柯尔克孜族语,聚会的意思,吉根乡因柯尔克孜族人常在这一代聚会而得名。
既然是聚会之地,老知青自然也和当地人“聚会”一下。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由于临近“十一”前往西极村需要在乡政府办理边境特别通行证。闻听此讯,笔者赶紧与二妹一同前往乡政府办证。
在经过了登记、安检等一系列手续后,笔者和二妹被允许进入乡为民服务中心。在中心二楼一位普通话说的不错的小伙儿接待了我们。小伙儿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很是热情,事情办得也很顺利。但就在要拿证时,不知哪儿钻出了一位爷,跟小伙儿说:“现在办证,要经乡长同意”。眼看到嘴的鸭子要飞,大家不免心头一紧。不过还好,为我们办证的小伙儿并未推脱,而是直接给乡长挂了电话。所幸,乡长同意为我们办证。
拿到特别通行证的老知青继续驱车西行,在翻越海拔2873米的喀啦达坂后,老知青终于来到中国最晚迎来朝阳和最晚送走夕阳的地方——东经75°33′,北纬37°02′的斯木哈纳村。要说中国版图是只向东方啼鸣的公鸡,新疆是鸡尾的话,那么斯木哈纳村就是鸡尾那根最上翘的羽毛。而这根羽毛又恰巧与首都北京在同一纬线上(北纬40°附近)遥遥相望。
斯木哈纳村是是一个典型的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村庄。斯木哈纳,柯尔克孜族语意为“堆放铁丝的地方”。从清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一直是中苏贸易的口岸与通道,斯木哈纳因堆放进口铁丝而得名。苏联解体后,这里又成为中、吉两国的贸易口岸。
斯木哈纳村四周布满了铁丝网(跟铁丝干上了),村口设有路障,并有民兵执勤,要不是老知青持有“特别通行证”,还真进不了村。
村中,道路平坦宽阔,绿树成荫,红顶黄墙的民居整齐划一,即清静又干净。但村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那座通体洁白,标有“中国西极村”及经纬度的“西极碑”。西极碑是由一整块汉白玉雕(笔者猜测)刻而成,高约一米二、三,碑体成四棱台形,碑顶成四棱锥形。
蓝天下的西极碑在正午阳光照耀下,越发的洁白无瑕,此时的笔者倒有些眼眶湿润了。笔者打小就熟知中国“四至”(四至是指中国版图最东、最南、最西、最北的地理位置),并希望有一天能去祖国的“四至”看看。在祖国的北极、东极留下足迹的笔者,今天又来到祖国的西极。您说我能不激动吗。
为了能赶回喀什(小吕一人还在喀什等我们回转),老知青未能看到西极的“最后一缕阳光”就驱车离开了西极村,踏上了返回喀什的旅途,着实有些遗憾。在途径吉根乡,笔者准备归还边境特别通行证时,却发现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新疆与内地的时差。老知青抵达吉根乡时正值正午,也就是北京时间的午后2点来钟,但此时却正好是当地机关工作人员的午休时间。没办法,为了咱知情的信誉,大家只好等到4点半,机关上班时再还证了。正好,借此时间,大家吃点东西休息一下,也让孟队好好睡一觉。
大约2点一刻左右,笔者和二妹已经来到“中心”二楼的办公室门前等候。正当我们在焦急的等候时,一位中年男子走到笔者与二妹身前,非常客气的询问我们有什么事情要办,当得知我们的情况后,这位中年人立马用手机帮我们连续上午为我们办证的年轻人。时间不大,就见普通话说得不错的那位小伙儿,一溜小跑的上了楼,还只跟我们到对不起。此时,笔者与二妹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后来,小伙儿告诉我们,帮我们打电话找人的那位,是吉根乡的党委书记。老知青万万没想的是这趟西极之行居然惊动了乡长与书记。(借助此篇游记,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老知青的新疆人民
,并为他们点赞)。
告别了令人难忘的西陲第一乡,大通车一路向东飞奔。大约在晚上8点左右,老知青已经坐在餐桌旁享用美食了。此时的喀什,太阳还老高老高的。
行程:喀什市→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斯姆哈纳村)→吉根乡→乌恰县→喀什市
里程:467公里(G3013、S309)
景点:西极村、S309沿线的山地景观
住宿:锦华苑酒店(标间90元/间)









乡“为民服务中心”

























有谁知道路牌上是哪国文字,请告知。谢谢!
前一篇:金光穿洞熠熠生辉(十七孔桥实拍)
后一篇:重游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