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大爷
梁大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47
  • 关注人气: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2018-05-15 10:29:24)
标签:

自驾游

西湾村

李家山村

吴堡石城

三交镇

分类: 游记
D8(2017年10月15日) 晴
清晨,走出温暖的窑洞,来到母亲河的身边,呼吸着带有母亲味道的清新空气,遥望着古镇中袅袅升起的炊烟,耳边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吠,宁静又富有朝气的古镇即将迎来新的一天。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黄河之晨
吃罢早餐,老知青们驱车沿着湫水河溯流而上,来到距碛口镇仅二里地的西湾村。西湾村以其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而闻名于世。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就像一座大庄园坐落在30度斜坡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浑圆天成。据说,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先生当年选址就是按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西湾村陈氏祠堂
陈师范先生明末迁居碛口,利用碛口良好的商贸条件,从一名码头搬运工坐起,逐步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商业上的成功,促使陈师范先生在紧邻碛口的湫水河边建起了村落,后经数代人,数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西湾村民居的整体布局十分奇特,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阴阳五行”学说。整个村落由二横五纵七条小巷将各处院落串联起来。而五条南北走向的纵巷便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村中一个姓,无人不姓陈。
西湾村不仅是整体布局奇特,就连村里的窑洞都与其他地方的窑洞有所不同。这里的窑洞正面都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屹台。有意思的是,这种建筑的屋顶又恰巧是上一层宅院的院子。
老知青们在金、木、水、火、土中穿行,视野中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统文化气息。西湾村正在以其考究的房舍,精妙的布局向世人展示她的底蕴及曾经拥有的辉煌。种种迹象表明西湾村过去的主人绝非是靠种田吃饭的人。也绝非是黄河岸边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告别西湾村,跨过湫水河,我们的大通车来到隐于大山深处的李家山村。这座空灵幽寂,远离尘嚣的小山村1989年才因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造访而闻名于世。吴冠中先生曾这样描述李家山村:“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李家山村,您数数从上到下共有几层
李家山村形似展开双翼的凤凰,民居以凤身、两翼而建。在数百米的山坡上造型不同、风格殊异的窑洞、房舍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达九层之多。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房舍、浓郁的黄河风情,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每一位造访者无不赞叹:李家山村人文与自然结合之完美。
李家山村展现给游客的不仅仅是其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从村中斑驳的墙壁上大家仍可清晰地看到“打日本救中国”,“全国一心驱逐日寇”等抗日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口号。据说,当年国军后方医院的16名伤兵及一个担架排的弟兄就惨死在日寇的刺刀下。我仅代表老知青们向在抗战中罹难的国军弟兄们致敬!
说来也巧,与我们同时抵达李家山村的还有一支迎亲队伍。头戴红巾,身穿红衣的西北汉子抬着火红的花轿,在喜庆的唢呐声中,穿街过巷,招摇过市,甚是热闹。老几位有眼福了。不过,在这喜庆的乐曲声中,我还是感到一丝隐忧,那就是无孔不入的商业气息也正在悄悄侵蚀着小山村的古朴 与恬静,侵蚀着村民的淳朴与善良。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传统与现代并存
走出李家山村,我们的大通车在山西柳林县军渡村第三次跨越黄河,进入陕西境内的吴堡县。吴堡县是黄河西岸又一座扼秦晋交通咽喉的古山城,古人称“铜吴堡”。
在吴堡县县城,老知青们吃了一大盆富有陕西特色的酸汤水饺,便驱车来到距新县城2公里的吴堡古城。在通往吴堡石城的岔路口,有一路标上书“吴堡石城步行1公里”。看到还需步行,女将们先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只有龙哥与我同行。走了约40分钟的盘山路,我和龙哥终于来到吴堡石城的南门。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吴堡石城就已颇具规模,称为吴堡寨。金正大3年(1226年)该城由寨升为县,直到1936年民国县政府撤离,该城作为县治所在地长达710年之久。石城依山而建,相对高度约150米。该城东以黄河为壕,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石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环水绕,铁壁铜墙,故在陕北地区有“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州”之俗称。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吴堡石城城墙
吴堡石城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小县城,围城绕一圈才有1225米,占地面积也仅约10万平方米。但您别看城小,城内可是五脏俱全。作为县治,县衙、捕署、监狱等官衙是一应俱全。庙宇、学堂、店铺也是应有尽有。只可惜这些建筑大都已毁,成为遗址,甚为可惜。
今天的石城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寥寥几户人家令这座石城有了稍许生机。漫步城中,脚下是石头铺成的街道,两侧是石头垒就的院墙,墙内是石头砌成的窑洞。我和龙哥仿佛置身于石头的世界,周围大大小小的石头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
回到山下,大家再次驱车跨越黄河(4渡黄河)进入山西柳林县境内,沿着黄河继续南下。傍晚时分,我们的大通车驶进了柳林县的三交镇。三交因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而得名。三交地控三县,自古就有州府驻兵及官府驿站,乃山西之重镇。三交不仅是军事重镇,因其地处通衢大道,过往商贾,必经其途。故而三交又形成了一个闻名全省,远及陕北、蒙南的商业重镇。据史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三交镇仍有商铺300余家。
三交不光是山西省的商业重镇,更是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及陕北根据地的创造者,红28军军长刘志丹将军的罹难地、我们在进镇时就已参观了原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主席李文才同志的故居,受益匪浅。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走进三交,大家发现这座昔日的商埠重镇已是今不如昔,显得有些萧条与清冷,更令老知青们没想到的是,大家几乎找遍了全镇,也没找到一家像样的旅店,更别说是宾馆、酒店了,最后,在一位据说是镇卫生院院长的指引下,老知青们才找到一家房间内有卫生间的旅店(据说全镇仅此一家)。
吃罢晚饭,我和孟队来到旅店门厅与值班的老板娘唠起了家常。当我们问起,不知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一路走来,看到不少婚丧嫁娶的队伍。老板娘很热情的告诉我们:“按当地习俗,阴历三、 六、九都是办红白喜事的好日子,今天恰逢是阴历廿六。”说罢,老板娘又拿出手机,让我们看当地迎亲的小视频,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从视频中我们得知,三交这个地界儿迎亲,不用娇子,不用车,新郎新娘起着高头大马并辔而行。此行,又长学问了不是。
夜深了,窗外,黄河的波涛声宛如一首悠扬的小夜曲伴随着老知青们进入梦乡。“不闻城市喧嚣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就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写照。
行程:碛口镇(山西)→西湾村→李家山村(山西)→吴堡县(陕西)→三交镇(山西)
里程:79公里
住宿:三交宾馆
景点: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石城、李文才故居(以上景点全部免费)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碛口之晨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耄耋老太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黄河古渡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枣窗花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西湾村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左水巷右金巷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小巷幽幽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在西湾村居民的门楣上,大都镶嵌石刻匾额,且年代远久。上图就是一方清嘉庆年间的石匾,上书“宝方”二字。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左图石匾“明经第 ”清道光年间;中图石匾“恩进士”;右图“吉安”。有意思的是,您别看匾上写着恩进士、明经第等,其实院中并非有人高中进士,而是对院中屡试未第的老秀才给予一种安慰。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西湾村的名句虽说也是窑洞,但真的比其他地方的窑洞气派。不是带明柱,就是带厦檐。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村墙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气派的村楼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门中乾坤大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西湾村的孩子在思考什么?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俯瞰西湾村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李家山村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村中建筑精美,样式各异。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绿树成荫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曲径通幽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层层叠叠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如此落差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勤劳善良的李家山村大姐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抗日烽火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远处的黄河依稀可见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群山环抱的李家山村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今天的李家山村已成为绘画者的天堂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村口迎亲队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吴堡石城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石城中的兴文书院。右上,书院大门;左下,校部;右下,学生宿舍;下图,书院厕所。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石城东城墙,山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石城中的街道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石城中的窑洞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不知这幅标语是否是抗战时期留下的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石城中的县办女校遗址。我想,时至今日全国也未必有一所县办女校。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说来,真是奇缘。就在这条通往吴堡石城(上图)的路上,我拾到这块黄河石(下图)。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石城中正在大兴土木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当地民俗。凡有婚车经过的路段,桥头的石狮子要用红布蒙住狮头。
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八、西湾村李家山村吴堡县三交镇)
泰山石敢当”石碑,民间镇物,可镇压一切不祥之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