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前哨农场)

(2015-12-09 19:12:15)
标签:

知情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6师68团6连

前哨农场

怀旧

分类: 游记

                                             重返北大荒  再续战友情

D15(2015年6月3日) 雨转晴

今天就要重返阔别37年的老农场了,几位老北大荒人还真有点激动。不过天公不作美,一大早,雨就下个不停,为了早点回到我们当年流血流汗的地方,大家只好冒雨上路了。

虽说是归心似箭,但也不能错过沿途的美景不是。首先我们来到饶河口岸,这里是内地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对俄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唯一的陆运和冬季过货的国家一类客货口岸。由于下雨,大家只能坐在车中欣赏这座90年代开放的灰白色建筑。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雨越下越紧,车窗外的景色变得朦胧起来,就如一幅浓墨重笔渲染出的水墨丹青。此时,前方路牌显示出“建三江欢迎您”及前哨103km的字样。看来我们已进入三江平原,原兵团6师23团属地(现859农场),距兵团68团(现前哨农场)不远了。此时公里两侧的山林、湿地统统不见了,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秧。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按原计划,我们准备先去江边(乌苏里江)的海青,然后回老连队,最后再去老团部所在地寒葱沟。谁料想就在距海青只有十几公里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最后这十几公里路由水泥路面变成了砂石路,雨中的路面惨不忍睹。路旁农机站的职工告诉我们,里边的路况更差,贸然上路,万一误车,就麻烦啦。听人劝,吃饱饭。我们也只好放弃去海青的计划,原路返回,再奔寒葱沟。虽说没去成海青,留下小小的遗憾,但出门在外还是安全第一,不过这一来一回,一百多公里算是白跑了。

中午在859农场小憩,一人吃了碗拉面就继续上路了。此时雨停了,阳光洒满大地,看来老天爷都在欢迎我们这些老北大荒人的归来。

离老农场越近,车厢内老哥几个的期盼之情就越浓,就在大家翘首以待老场部的出现之时,路边不远处一座大红色屋顶,米黄色墙壁的建筑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定睛观看,原来是寒葱沟(场部也是68团部所在地)火车站到了。遥想当年,从连队到哈尔滨至少需要3天两夜的时间,要是赶上雨季,道路翻浆(那时的公路是砂石路)、关闭,那就真不知要走多少天了。今天,这里的老乡们再也不用忍受旅途之苦了,上了火车不到16个小时就到哈尔滨了。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途经火车站没多远,我们的大通车就驶进了原黑龙江建设兵团68团部,现前哨农场场部的寒葱沟镇。望着笔直宽敞的大马路,整齐划一的住宅楼,一家紧挨一家的商铺、餐馆,真不敢想象眼前的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竟是我们当年的老团部。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在场部招待所(今前哨宾馆)门前,我们与早已在此等候的梁老混(原机务连长,我觉得互称外号更亲切)、刘豁牙子(赵哥的师傅)相聚了,当几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几十年的离别,几十年的思念,今天,我们终于又回“家”了。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场部报到。但令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场部的领导压根就没拿我们这些“豆包当干粮”。最可气的是,还搬出反腐来搪塞我们这些当年为这座农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垦荒前辈。

虽说农场领导态度冷漠,但当年共同爬冰卧雪,流血流汗,一起打江山的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却是相当的热情,令我们这些“回家”的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当晚,在老朋友为我们举办的接风晚宴上,大家将第一杯酒敬献给那些将青春与生命奉献给北大荒的战友们,祝他们在天国过得更好。席间,大家共叙几十年来彼此间的思念之情,共叙当年开荒、建点时的艰辛,共叙发生在老连队中的奇闻轶事。难以忘怀的友情,难以忘怀的旧事,令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凝眉沉思。酒逢知己千杯少,转眼就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最后弟兄们共同举杯,为友谊长存,为北大荒的明天更美好干杯!

北大荒的夜空繁星闪烁,美极了。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行程:饶河-寒葱沟

里程:323公里

住宿:前哨宾馆(标间138/间)

D16(2015年6月4日) 晴

今天将是老哥几个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即将回到阔别37年老连队,回到生活、工作了6年的老连队,回到挥洒青春的老连队。

大清早,梁老混、刘豁牙子就来到宾馆接我们去李姐家吃早点。李姐的家与我们下榻的宾馆近在咫尺。听梁老混说,留在连队的老职工早就告别锅台连着炕,进屋就上炕的土坯房,搬到场部,住进设备齐全的居民楼了 看来农场的城镇化建设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走进李姐家宽敞明亮的两居室(说句实话,李姐家的房屋质量比北京的经适房还好),李姐还在为这顿早餐忙活着。北大荒人就是实诚,一顿早点整的比正餐还丰盛,整的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吃完早饭,就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众人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告别了老战友,大家在梁老混的陪同与带领下,向着魂牵梦萦的老连队进发。因昨日下了多半天雨,为了避免误车,我们没有走当年回连队的老路(寒海公路),而是在梁老混的带领下绕道十三连,先去当年我们连在荒原腹地建起的新营地。

大通车在绿色的稻田中穿行,望着绿油油的稻秧,我向梁老混提出我的疑惑:“为什么我们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水田,而不见麦地。”“嗨!还不是为了钱嘛。大米比白面贵多了。”此时,路旁不时闪过当年其它连队的营地,望着这一间间营房,想象着即将看到我与瓦工班的弟兄一砖一瓦建起的营地,心情还是有些激动。

车终于在路边停下,就听梁老混高声喊道:“下车了,咱老连队到了。”走出车厢,四下里一打量,除了一块水泥场院和几座只剩骨架的大棚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我们亲手建起的200米大礼堂(兼食堂)、知情宿舍及炊烟缭绕的老职工宿舍区都到哪去了。虽说,大家知道留守的老职工早已搬到场部居住,但眼前的景象还是有些令人伤感。这时,老梁指着路东的水泥场院说:“这是咱连唯一留下的,其余的房屋设施连同15公里半(当年建点时,这里是一片荒原,只能以公路两边的里程碑作为连队的地名)的老连队设施一起被在几年前场部的一纸命令全部拆除了。可叹当年以血肉之躯将恒古荒原变成千里沃土而名震68团的”土匪连(6连),如今落了个尸骨无存。

望着眼前连队唯一留下的遗址——水泥场院,不由得想起当年全连指战员为修建这座场院而付出两天一夜,连轴转的艰辛(打水泥场院需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留)。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连队唯一留下的,饱含全连战友血汗的水泥场院。

我们六连能吃大苦,能打硬仗,那在全团,甚至全兵团都是赫赫有名的。正是由于我们这些北大荒人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三江平原,将祖国东北边陲的恒古荒原建设成如今的北大仓。请祖国不要忘记当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奔赴边疆,奔赴农村,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知识青年。

在离连队不远的一栋独立房屋前,我们见到了老梁头的儿子——大头。小伙子黝黑壮实,朴实憨厚,看样子刚刚从地里回来,肩头为庄稼打药的喷雾器还没来得及放下。小伙子与妻子农忙时在此照料庄稼,农闲时回场部猫冬。虽说如今农场职工的生活条件比起我们当年开荒建点时强多了,但比起城里人还是艰苦得多。但令大家欣慰的是,北大荒人的精神终于可以传承下去了。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北大荒后继有人啦。右二是老梁头的儿子。

告别了老梁头的儿子,大家继续驱车上路,时间不大,大通车已停在寒海公路15公里半处,这里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73年夏)我们土匪连(一师3团55连)挥师东进,挺近三江平原开荒建点的地点。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这里就是当年的15.5公里,可惜路边的里程碑已不知去向。

遥想当年建点之时,两顶帐篷,两口大锅就是我们连的全部家当。帐篷四周是一望无际,一踩一忽悠的草甸子,当地人称“大酱缸”(这大酱缸如同当年红军过的草地,一不留神就会坠落无底深渊)。帐篷外是“大酱缸”,帐篷内是烂泥没到小腿的“小酱缸”。战友们不仅要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忍受蚊子、小咬(与蚊子类似,吸食人血,但个头极小,被小咬叮处奇痒)的轮番攻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赶在上冻前建成过冬的宿舍,全连的弟兄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奋战 愣是在上冻前盖起了一栋栋的土坯房,完成了连队的基础建设。

今天,当我们这些昔日的创业者漫步在早已由砂石路变成的水泥路上(当年劳动之余,战友们就是在这条路上散步、闲聊),42年前开荒建点时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但令大家遗憾的是连队的印记,连同15.5公里处的里程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有那路边的白杨(当年我们亲手所栽)在向过往的路人讲述着“土匪连”(六连)的传奇往事。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当年战友们亲手栽种的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

时间是短暂的,转眼就到了与留有青春记忆的老连队说再见的时候了,老哥几个抱着复杂的心情继续上路了。这回大家冒着误车的危险,沿着当年去团部的老路而行,当车窗外闪过笔直的铁轨,宽阔的高速公路时,车厢内便会响起一阵阵欢呼声。我们的第二故乡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北大荒的明天会更美好。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六连的弟兄们,你们可还认得照片中的战友。猜猜都是谁?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带有LED显示屏的寒葱沟广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您可能想不到,这就是咱们的老团部——寒葱沟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团部招待所变成今天的前哨宾馆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夕阳下的寒葱沟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美丽的野生荷花湖,可惜季节尚早,未看到盛开的荷花。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战友们,还记得这条路吗?这就是15.5公里老六连营区中的路,可惜如今道路两

                  旁的营房早已变成了良田。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变的只有路边的野花花开花败,风采依旧。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当年马号所在地居然还有一栋不知作何用的房子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通向团部、点里的三岔路口。当年的砂石路已变成今天的水泥路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通向点里的公路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点里通向地块的路依旧是黄土路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咱连队也有塑料大棚啦!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据说上图的这块地就是当年5300地块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当年一望无际的麦地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水田。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东北大酱是这样晒成的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咱农场也有打工妹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水稻插秧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李姐为我们准备的早餐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高架桥下笔直的高速路、铁路通向远方。北大荒的明天会更美好。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老知青黑吉辽蒙边疆万里行(十一、抚远 <wbr>前哨农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