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

(2020-12-07 09:32:06)
标签:

杂谈

节气

风俗

分类: 我的资料库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二十四节气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二十四节气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太阳达到黄经0度,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为“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春分一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同时,清明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二十四节气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二十四节气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认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是大的意思,“假大”指植物拔节长大,进入快速生长期。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

  “小满”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这时我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充分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二十四节气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

 


二十四节气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对于古人来说,夏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称为“夏节”或“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


     小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此时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二十四节气


  大暑也是农业活动较多的时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大暑期间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习惯。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这个时候,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


二十四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降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早晚有很大区别,提醒人们不要大意,“立秋”后可能还有“秋老虎”。同时,“立秋”标志着开始收获,春华秋实指的就是作物成熟,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


二十四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表示躲藏、终止。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期间,气温快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减少,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便会凝结成为液态水。进入白露,送走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



二十四节气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之日全球大部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后,阳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同时,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我国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四节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相对于白露节气,寒露时节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常年来看,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二十四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开始落叶。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二十四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冬季自此开始,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40度。“小雪”是指降水的形态。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进入该节气,我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由于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二十四节气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天气更冷了。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从天文,到大地景观,再到人文,大雪节气的意蕴极为丰富。



二十四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二十四节气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开始。小寒是反映气候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正所谓“天寒地冻北风吹,小寒时处二三九”,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讲法。



二十四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度。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意谓酷寒,极冷。《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2010年9月 摘自《中国气象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