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标签:
杂谈节气风俗 |
分类: 我的资料库 |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太阳达到黄经0度,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为“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春分一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同时,清明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对于古人来说,夏至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称为“夏节”或“夏至节”。
大暑也是农业活动较多的时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大暑期间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习惯。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这个时候,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
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期间,气温快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减少,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便会凝结成为液态水。进入白露,送走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相对于白露节气,寒露时节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常年来看,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开始落叶。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冬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40度。“小雪”是指降水的形态。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进入该节气,我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由于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