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慢游记》

标签:
香港慢游记写作生活文化 |
分类: 有感而发 |
本来,无意出书,却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出版了一本以在港亲历为主要内容的《香港慢游记》,为我在香港工作的经历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纪念。
有人言:交一些朋友,出一本书,是人生中之幸事,亦是成功之事。回想我的《香港慢游记》出版前后,虽无成功之感慨,却有幸运之喜悦,我的朋友、家人和出版社的编辑,都从不同侧面给予我巨大帮助,使我获得多方面的收获,所以心中一直充满感激。
为了能使更多的人和我一起“慢慢地游览香港”,特别将一些书赠予了身边的朋友。我认为,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连同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送给我的家人我的同事我的朋友,让他们共同分享我的心得和快乐,并能从中受益,确实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香港慢游记》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赞誉和喜爱,使我由衷欣慰。一些朋友专程赶来向我倾诉读后的感想,更多的朋友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告诉我阅读《香港慢游记》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愉悦。
一位多次赴港的小友告诉我,《香港慢游记》的“内容涉及之广,挖掘之深让我颇为惊叹。看到书中的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激起我无限的共鸣和回忆……对于那些对香港有着一定认识和感受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非常珍贵,非常高兴看到这本书”。一位从未去过香港的同龄人评价《香港慢游记》是所读到的介绍香港类图书中最清楚最真实的一部著作,文字简练,照片取景专业。并说,如果在书店看到也会购买。有的朋友收到书后很激动,“想不到您在香港期间能忙里偷闲,写出文字如此优美流畅的游记,不禁让我期待您的下一本著作”。
还有许多……,鼓励,赞誉,感慨,等等。虽然我深知这部书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内心还深存“对不住读者”的歉疚,但是我的读者我的朋友让我非常知足非常感动。
把为本书所写“后记”——“作者的话”附在这里,那都是我的心里话:
早在十多年前,因公去过香港几日,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印象中的香港还是有些朦胧。我曾想亲手抚摸一下那颗闪烁着神秘光彩的珍珠,想俯身闻一闻紫荆花的清香,这个念头由来已久。
终于有了在港工作的机会,让我有幸利用两年多的有限时间去亲近香港、认识香港。就像是一个好奇的旁观者,我尽量多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她,力求让自己离她更近一些,置身其间,我竟一次次地被触动和感动。渐渐地,我有些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社会,有着厚重历史痕迹的小岛散发着现代化的灵气,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民主文明的社会进程,大都市的风采,小渔村的古朴,浓郁的商业气息,人性化的城市建设,香港以她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神奇和魅力。
不少朋友对香港的认识如我到港工作之初,朦胧中的花花世界:高楼、商城、银行,以为到香港来无非是看看金紫荆,走走太平山,游游迪斯尼,转转海洋公园,逛逛“购物天堂”,这些自然是最为经典的选择。孰不知香港还有另一张面孔,而且更加丰富多彩又更加生动具体,细细品来,有滋有味。
从半山的豪华别墅到惠及于民的廉租房舍,从灯红酒绿的高档酒楼到路边的茶餐厅小吃店,从琳琅满目的喧哗闹市到渔火星光的宁静海湾,从高楼耸立的金融中心到绿树成荫的郊野公园,从众多科学文化博览场所到香火缭绕的祭拜庙宇,从兰桂坊风情酒吧一条街到大澳渔村的破旧棚屋,我仿佛听见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声,仿佛看到因为碰撞而迸出的熠熠火花。
在港工作期间,我利用闲暇,用我的相机,用我的笔,也用我的心,尽可能多地记录着我的所及之地,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想,原本只为自己的这段经历留下些笔记而已。一同在港工作的同事、我的家人和朋友,却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支持我鼓励我,外文局的常务副局长、我的朋友 郭晓勇先生还为我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特别是我的先生,利用节假日多次赴港探望,和我一起走香港,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摄影素材和图片资料。是他们,促使我结束任期回京后重又将“香港印象”的一些笔记拿出整理成册,也算是作为对他们的一种回报。或许,我的《香港慢游记》还会对更多的朋友有所帮助,那将是我所希望的。
整理过程中发现,我不过是在用局限的目光审视着如此精彩的大千世界,用笨拙的笔墨描述着那么美妙的人文景物。愈发感到,想准确地讲述一个真实的香港竟是那么力不从心。况且,还有那么多“未及”与“未知”的遗憾。
告别香港时,也还有一些经历没有来得及记录下来,比如美丽的浅水湾,比如独具风情的赤柱半岛,比如风景宜人的西贡、马湾和愉景湾,比如多座展览馆、文化博物馆和香港的大学,比如九龙寨城和南莲园池,比如港交所的交易大厅,还有香港的人性化城市设计、香港的购物和美食,等等。如果有可能,我或许会把它们一一追忆成文,再献给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