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皇后”
拆除重建在市政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本应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拆除中涉及的市民对旧物的留恋也在情理之中。可是,香港皇后码头的一场被称为“本土行动”的“保卫战”,把个普通的清拆工作搞得沸沸扬扬。
在清拆的前夕,我专程赶到即将退役的中环皇后码头,想再看一眼这块烙有殖民地痕迹的地盘,摄个影,也留下一点儿资料和念想。
犹如天星码头的拆迁,这里的栅栏和墙壁上贴满横幅、标语和图片,地上还横七竖八地坐躺着一些“保育人士”(保育在此专指保护古迹文物),大约有二、三十人,个别人还上了顶盖。周围和对面小楼的平台上不少人在观望和拍照。

清拆前的皇后码头
据说,中环填海改造工程包括拆除皇后码头,是通过公众咨询、科学研究和法定程序的,也进行了历史文物审定,经由立法会批准并拨款。在此基础上茫然争取“民意”,那么这“民主”也太离谱了吧!
真是想不明白,仅存在50余年的一个小小码头竟然当成“古迹”来如此捍卫,未免太过夸张。一位港人告诉我,皇后码头并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只是几只私人游船偶尔靠岸,也无值得保留的历史意义,所谓“集体回忆”不过是个别人的“荒谬”。为这称不上“古迹”的“历史文物”又静坐又绝食,值吗?如此说来,北京包括民房在内的大小建筑哪一件没有太久的历史?岂不是何时何地也动它不得!
政府的清拆终于受阻。本来8月1日零时为最后期限,可与皇后码头“不告别”的保育人士坚守阵地,不肯离开,并发生了与警员对峙的局面,使清场行动在混乱中艰难地延续到晚上近九点钟,超过10个小时!

码头周围和对面楼上不少人在观望
有专业人士透露,因工程延误,政府每天须向承建商赔偿30万元,这必将导致政府巨大公帑损失。加之清拆过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这账谁来算?到头来,劳民伤财,受损的还是纳税人,还是老百姓。这代价也太沉重了吧!
保育人士的代表还就撤消皇后码头清拆事提出司法复核,已获法院批准受理。但是后果呢?若本土行动胜诉,政府会考虑把皇后码头列为法定古迹,但可能吗?而申请人如果败诉的话问题就严重了,他可能要承担拖延政府清拆码头的责任,会面临政府追讨索偿和破产的后果。

码头地面上的静坐绝食者
我看到,占据码头参加保卫战的大多是一些年轻人。清场当天,更有一位17岁的女孩儿跑到顶部一直坚持到最后。他们真的懂得历史吗,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吗,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文物的平衡点了吗,找到公民意愿与社会和谐的接合部了吗,搞清自己和特区政府的关系了吗,搞清应该怎样推动香港民主进程了吗?还是受到一些人的鼓噪,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还好,清拆行动虽然艰难,虽然冲突不断,但整体还算平稳,警务人员表现出极高的素质和优秀的专业水准,请愿人员大多也以和平的方式离开码头。这之前,政府还派出了发展局局长林邓月娥到现场与“不告别”的人员对话,并制定包括“不伤及示威者”、“采取高透明度”、“无时间限制”的清场三大原则,可谓仁至义尽。
附皇后码头清场的两组数据:
一、数字统计(资料来源:8月2日香港《东方日报》)
保育人士:码头地面23人,顶部有7人
警务人员:共计500人
谈判专家4人
另派出游绳队10人
地政总署:职员数十人
水警:水警轮1 艘、橡皮艇4只
消防:救护车4辆、消防车3辆、消防小船2艘
工人:30多人
二、清场时序表(资料来源:8月2日香港《新报》)
10:30
警方派员进驻皇后码头附近准备清场
10:55
地政总署派员到场,说服非法占地的请愿人士离开
11:00
警方开始在码头外围架起铁栅,并驱赶围观市民
12:22
清场行动正式开始
12:35
警员抬走第一名示威者
13:40
警员陆续抬走3名绝食人士
13:50
警员抬走最后一名地面示威者
15:00
3名绝食者宣布停止绝食
16:00
警方准备第二轮清场行动,准备消防梯和气垫
16:30
谈判专家与码头顶盖上的人士对话
18:15
首名在顶部的示威者被带离返回地面
20:50
最后一名示威者被带离顶盖,清场行动正式完成

皇后码头是一个很小的码头,也很简陋
加载中,请稍候......